杂阿毗昙心论

法救所著佛学小说
简称《杂心论》,十一卷,尊者法救造。刘宋时代天竺三藏僧伽跋摩于元嘉十二年(435)译出,由宝云传语,慧观笔受。在此译之前,已经译过两次︰一是东晋安帝义熙末(417~418),法显与迦维罗卫禅师觉贤共译,十三卷。另一是刘宋文帝元嘉三年(426)西域沙门伊叶波罗先译出九品半,后至元嘉八年更由[]宾三藏求那跋摩补译成足本十一品,并加校定,亦十三卷。这两种译本早已散佚。

作者

本论的作者法救,据玄奘所传,系北印犍陀罗国人,本论即在其国的布色[jié]伐底城附近制作的(见《大唐西域记》卷二)。法救的年代不详。但公元394年生于中印的功德贤,即因读本论惊悟而出家(见《高僧传》卷三),可见本论于公元四世纪末已从犍陀罗流传至中印一带,作者法救至迟也应为公元四世纪中之人。

为何而作

本论为补注法胜《阿毗昙心论》颂本之作。在论文的序颂和译者的附注里,说到《心论》的法胜自作的长行释太略,优婆扇多释稍广(八千颂,汉译本《阿毗昙心论经》,六卷),又有一师释本极广(一万二千颂)。还有和修盘头释本,文虽不多(六千颂),但意旨玄旷,难可了知,通称无依虚空论,这些都不合理想。因此本论之作,斟酌处中,并以集有部教义大成的《大毗婆沙论》中义理补充原论。这样,它对于《心论》的内容既有所充实(《心论》原系颂文体裁,凡二百五十颂,本论增其本颂为六百颂,再加长行注解),也有所订正,遂成为《心论》注释中最成功、最流行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