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画

以建筑为表现主题的的中国画门类
界画是以宫室、楼台、屋宇等建筑物为表现主题的中国画门类,是中国画中的一个独特门类。[1][2]界画因在作画时使用界尺引线而得名,是准确描绘楼阁屋宇和舟船桥梁等的建筑绘画,技法严谨工细,讲究法度,要求笔法中规中矩,绘画合乎实物比例。[2][4]
界画的形成与发展与古代建筑工程图样密切相关。[1]界画主要源于秦汉工匠使用界笔直尺所作的工程图样,在魏晋南北朝逐渐走向成熟,在隋唐五代渐渐兴盛,在两宋时期成为画师必备绘画技法,在元明清逐渐式微,而在近现代得到传承和复苏。[1][2][3]界画的创作主题包括建筑、市井和舟车等,在绘制过程中,界画应用界尺等独特工具和技法,具有结构严谨的造型布局,形成了水墨和青绿等不同的色彩基调,灵活运用透视,取得了在规矩法度和笔墨意趣之间的独特审美。[1][3]
界画代表人物有展子虔李思训李昭道王振鹏郭忠恕袁江袁耀张孝友等,代表作品有《游春图》《江帆楼阁图》《明皇避暑宫图》《江山胜览图》《观潮图》《矾楼夜市》等。[1][2][4][5][6]界画具备精准美、序列美和空间美的美学特征,具有收藏价值。界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态度,不仅传递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内涵,也为恢复古代建筑、景观等提供了珍贵的史料。[1][3][6]

名称由来

”界画“的名称是随着历史发展逐渐确立的。尽管早在秦汉就已出现宫廷画等建筑绘画,但是当时这类建筑绘画并未得到明确界定。[5]直到东晋,画家顾恺之在《论画论》和《魏晋胜流画赞》中首次提出“台[xiè]”,称”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唐朝时,界画被称为“宫观”、“屋宇”、“台阁”、“楼台”和“屋木”等,晚唐绘画已经出现人物、屋宇山水、鞍马、鬼神、花鸟等细分画种。[2]北宋时,界画被称为“台”、“楼台”、“楼观”和“宫室台榭”等。”界画“一词最早见于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在卷四“纪艺“中评论画作”有分疏界画之功“,此处”界画“作为动词,即用界尺引线,毛笔绘画。[2]具体方法是先将竹片的一头削成半圆磨光,另一头刻一个凹槽,在绘画时把界尺放在指定位置,用竹片凹槽抵住笔管,按界尺方向运笔。[1]南宋初年,林椿在《画继》中称”画院界作最工”、“入画院,工界画”,这说明“界画”在南宋已经被作为名词使用,特指中国传统绘画中以建筑物和舟车桥梁为主体的一个特色绘画种类。[5]界画在元代已经正式成为画科名称,文学家陶宗仪在《辍耕录》中记录“画家十三科”:“佛菩萨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刚神鬼罗汉圣僧、风云龙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水、花竹[líng]毛、野骡走兽、人间动用、界画楼台、一切傍生、耕种机织,雕青嵌绿,其中就有建筑绘画“界画楼台”一科。[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