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利·勃兰特

前联邦德国总理
维利·勃兰特(亦作威利·勃兰特 Willy Brandt,1913年12月18日-1992年10月8日),社会主义工人党党员,[1]曾任联邦德国总理。[2]
维利·勃兰特,1913年出生在波罗的海海滨城市吕贝克的一个贫困工人家庭。受祖父和母亲的影响,从小受到民主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 [4]他很早就对政治产生了兴趣,15岁时加入了社民党的青年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1930年,不满17岁的勃兰特被社民党破例吸收为党员。 一年后,转而加入社会主义工人党,并担任该党青年组织的领导人。1933年2月27日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国会纵火案”,希特勒利用这一事件,宣布纳粹党是唯一合法的政党,从此社会主义工人党的活动转入地下,部分转入国外发展。1945年,勃兰特从挪威回国,专门报道纽伦堡军事法庭审讯纳粹战犯的新闻,并负责与美国苏联英国法国四国军事管制委员会的联络工作。1949年,联邦德国诞生。勃兰特以西柏林市代表的身份列席了第一届联邦议院会议。1955年,当选为西柏林议会议长。1956年冬,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匈牙利事件”,愤怒的市民走上街头举行示威游行,当时身为议长的勃兰特制止了一场流血惨剧。1957年西柏林市市长苏尔去世,勃兰特力挫群雄,当选为西柏林市市长。在这一职位上他干了十年之久。1966年,社会民主党首次获得参政机会,勃兰特担任副总理兼外长。在这次参政过程中,勃兰特的领导能力,尤其是外交才能在联邦政府政治舞台上逐渐崭露。1969年,56岁的勃兰特当选为联邦德国第四任总理。面对国内外一系列棘手问题,他大力推行与东欧国家缓和与合作的“新东方政策”,为东西方关系的缓和作出了重要贡献。1971年与苏联签订了和平友好条约,与波兰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为此,他获得当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同年,美国《时代》周刊把他评为“1971年新闻人物”。后来,因潜伏在他身边的间谍案事发,勃兰特受到反对党与舆论的抨击,黯然下台。1976年至1992年9月任社会党国际主席。他还是南北委员会(又称勃兰特委员会)主席。1977年至1980年任国际发展问题独立委员会主席。1979年至1982年为欧洲议会议员[3]1984年5月访中国[2]1992年10月8日,勃兰特因患癌症医治无效,在家中逝世,享年79岁。[5]1971年维利·勃兰特获选诺贝尔和平奖,以及时代周刊1971时代新闻人物。[3]2003年德国电视二台举办了“最杰出德国人”评选活动,第五名是德国前总理勃兰特。[6]
勃兰特担任联邦德国总理期间,大力推行“新东方政策”,打破了联邦德国建国20年来同苏联、东欧乃至其他东方国家关系的僵局,与东欧国家的关系有了突破性进展[7]、签署了《西柏林协定》[8]、《德捷关系正常化条约》[9]、曾多次派遣政府官员到中国来进行友好访问。[10][11][12]为适应变化了的经济、技术和社会状况,勃兰特对一些法律也进行了改革。[13]1970年12月7日勃兰特结束对捷克波兰进行国事访问后,来到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下献上花圈后,肃穆垂首,突然双腿下跪,成就著名事件“华沙之跪”。[14]
勃兰特的历史认识及其政治和外交实践 ,树立了战后德国和平国家的形象,对于战后欧洲和平起到了奠基作用。[4]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