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地行星

以硅酸盐岩石为主要成分的行星
类地行星(英文名:Terrestrial Planet),又称岩质行星(英文名:rocky planet)是指以硅酸盐岩石为主要成分的行星。[8]太阳系中的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地行星的特点和地球类似,体积和质量都较小,密度较大,有坚硬的岩石外壳,像一个岩石球,温度较高,没有光环,卫星极少甚至没有。[9][10][11]在太阳系外,类地行星的定义扩展到半径在地球的一半到两倍之间的行星。[9]类地行星的命名源自拉丁语“Terra”,强调其与地球的相似性。[2][4]
古巴比伦文明,他们记录了水星、金星和火星等行星的运动,古代中国中美洲、北欧文明也对水星、金星、火星等行星的运动进行了观测。[12][13][14]阿里斯塔克斯哥白尼日心说以及伽利略开普勒牛顿的贡献进一步深化了对行星运动的理解。[15][14][16]20世纪90年代,空间望远镜的出现为系外类地行星的研究增添更多的数据。[17]1999年,HD209458b的发现为类地行星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即可以通过凌星现象发现系外类地行星。[18][19]2005年发现了围绕主序星运行并显示出类地行星迹象的系外行星:Gliese 876 d及OGLE-2005-BLG-390Lb[20][21][22][23][24][25][26]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的发射显著增加了系外行星的发现数量。[27]2017年,TRAPPIST-1系统的七个类地行星的发现,为寻找宜居环境和外星生命提供了新希望[28]截至2020年11月,已确认的系外行星总数达到4301颗。尽管这些行星的具体特征尚待进一步研究,但科学家们已根据现有数据对其可能的组成和环境进行了推测,如TRAPPIST-1系统中行星的岩石核心和大气层。[28][29]
类地行星可以分为硅酸盐行星体、金属行星体、冰岩行星体、岩石气体行星和岩石气体冰行星。[30][31][32]太阳系外,随着天文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发现了多颗潜在的类地行星,例如Kepler-452b、Kepler-78b以及TRAPPIST-1星系的行星,这些行星可能拥有液态水,为外星生命的存在提供了可能性。[21][28]2011年1月,美国宇航局(NASA)的开普勒任务宣布发现了第一颗岩石系外行星开普勒-10b[33]2014年4月,开普勒-186f的发现标志着首次在宜居带内发现地球大小的行星[34]科学家们通过观测和模型分析,深入研究了行星大气的组成、结构和演化,以及行星气候系统。[35]例如,马克斯·普朗克太阳系研究所的研究揭示了多个天体大气层的特性,而罗宾逊天文台则开发了评估行星宜居性的大气模型。[36][35]关于行星形成和演化的新理论,如热管冷却过程,为理解行星表面特征提供了新的视角。[37]

定义

类地行星(Terrestrial Planet),也称为岩石行星(rocky planet)或(telluric planet),是一类主要由硅酸盐岩石或金属组成的天体,具有固体表面。[1][2][3]太阳系中的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它们相对较小,密度约为3-5g/cm³,中心有金属核心,外层被石质地壳包围。[8]类地行星与气态巨行星(如木星土星)形成鲜明对比,后者主要由气体和冰组成。[2]在太阳系外,类地行星的定义扩展到那些半径大小在地球的一半到两倍之间的行星,而超过这一范围的岩石行星则被称为超级地球。[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