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经

《诗经》《尚书》等的合称
五经,通常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1][2]
五经起始于先秦战国时期,最初为“六经”,在《庄子·天运篇》中记载彼时的儒家典籍有《诗》《书》《礼》《乐》《易》《春秋》。汉代时期,因《乐经》在秦末战火中消亡,致使原“六经”变为“五经”。[1][2]汉末至唐代时期,为达到统一政治、经济制度与思想、学术规范的目的,唐太宗命国子祭酒孔颖达撰写五经义疏。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孔颖达所著《五经正义》正式成为科举考试内容,书中涉及的五经分别是《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宋代以后,《五经正义》中的五经与“四书[a]”合称为“四书五经”,后世将四书五经合称为儒家核心经典著作。[2][4]

简介

“五经”指的是《诗》《书》《易》《礼》《春秋》,这五部书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老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诗》又称《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现存305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包括十五国风,共160篇;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各篇的创作年代,大部分已不可确知。根据部分诗篇考查,最早的约作成于西周初年,最晚的约作成于春秋中期。全书是经过五、六百年时间的积累、并经过搜集者的加工和润色而成的。
汉朝儒经《白虎通义·五经》曰:“以为孔子居周之末世,王道陵迟,礼乐废坏,强凌弱,众暴寡,天子不敢诛,方伯不敢伐。闵道德之不行,故周流应聘,冀行其圣德。自卫反鲁,自知不用,故追定五经以行其道。”也就是说,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编订五经宗周以成王道。在乐经散失之前,其实有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礼记·王制》:“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诗书礼乐是周朝的贵族教科书。虽然诗书礼乐是儒家递相传习的典籍。但儒家之外,战国各家也多传习。孔子“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后《乐经》失传(一说没有此书),成为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