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正义

儒家十三经之一
《礼记正义》是孔颖达等人受唐太宗之命编撰的《五经正义》中的一部,是唐初《礼记》阐释集大成的著作,也是唐代《礼记》解释的官方标准,在成书后即成为科举考试的依据。该书对唐代社会、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学术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该书目前虽有多种整理本,但均底本选择不当,并有不少断句、校勘错误。《礼记正义》最早的经疏合刻本是南宋绍熙三年(1192)两浙东路茶盐司黄唐刊本,该本半页八行,被称作“八行本”。原日本足利学校藏八行本无补版、补抄,是该版的早期印本。本整理本即选足利本为底本,以国家图书馆藏八行本补齐缺卷,以阮元校刻《礼记正义》对校,参校了唐石经、敦煌本以及宋元以来多种《礼记》经注疏版本,参考了日本藏《礼记子本疏义》写本等一批相关文献,并全面吸收了清代以来的校勘成果。该整理本主要有三方面的价值,首先,这是首次将足利本这一《礼记正义》最优版本整理出来;其次,该整理本将《礼记正义》两个版本系统的代表逐字对校,异文收集全面;再次,该整理本将写本学的方法运用到校勘实践中,在整理文献时注重分析《礼记正义》中的语言现象,注重总结《礼记正义》的书写体例,以使最终呈现的文本尽量接近唐代原貌。该书出版后受到学术界广泛好评,于2022年12月获得第三届“宋云彬古籍整理青年奖·图书奖”。[1]

版本情况

唐代孔颖达主持编撰的《礼记正义》是《礼记》研究史上的集大成之作。宋绍熙三年两浙东路茶盐司公使库刻宋元递修本《礼记正义》共七十卷,半叶8行,行14、16或21字不等,注疏小字双行,行21、22至26、27字不等,白口,左右双边。卷后有黄唐刻书跋文8行并校正官衔名11行,跋文题“壬子秋八月三山黄唐谨识”,壬子即绍熙三年(1192),因亦称黄唐本。
黄唐任职浙东茶盐司之前,茶盐司先有旧刻《易》、《书》、《周礼》三经,将经文、注、疏合刻于一本,读者称便。黄唐又取《毛诗》、《礼记》二经刻之,是为各经文、注、疏合刻之第一版,因刻于绍兴,世称越州本,又称八行注疏本。《毛诗》一种久佚,余四种俱存。《礼记正义》今存全者仅一部,有宋元补版。原刊字体方严端重,刻工有马祖、马松、马春、毛端、方伯、王恭、李宪等多人,补版刻工有茅文龙、蒋佛老、何、张阿狗、俞声、何庆、陈等,皆元代杭州地区刻工,可知补版到元代。
此本有惠栋李盛铎跋,惠栋曾据此本校汲古阁本。书中有季印振宜、沧苇御史之章、北平孙氏、惠栋、定宇、孔、继、涵、金章世系景行维贤、小如庵秘[]袁克文等印。清中叶后,此书为孔继涵所藏,由孔氏归宗室盛昱,以后归完颜景贤,景贤之后又归袁克文,由袁售与南海潘宗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