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英

明代翰林修撰
王叔英(?—1402年),字原采,号静学。浙江黄岩亭岭(今太平小河头村)人。学醇行正,与方孝孺为至交。洪武中与杨大中、方孝孺等人一齐被征,唯叔英固辞归。洪武二十年(1387年)以荐为仙居训导,改德安教授,迁汉阳知县,任职期间颇有惠政。据说有一年天旱,叔英绝食求祷,马上应验。建文时,召为翰林修撰。曾上《资治八策》以鉴国事。后朱棣兵起,南下至淮河时,奉诏募兵以抗北师,行至广德,京城不守,他当时见齐泰奔来,还以为齐泰有二心要抓他。齐泰把京城不守的情况告诉他,两人抱头恸哭,共图后举。后来,知道败局已定,为表对建文帝的忠心,乃沐浴更衣,书绝命词藏于衣裾间,自尽于玄妙观的银杳树下,天台道士盛希年将他葬在了城西五里处。后其妻自尽于狱中,两个女儿投井自杀。成化十年(1474年)进士周瑛重修王公墓,“坟墓陵夷,鞠为邱莽,所可识别者,仅有杨公之碑而已。”作《修撰王公墓记》。乾隆四十一年,赐谥忠节。
叔英之诗文由于遭禁毁,流失很多,与其同时代的杨士奇都无法找到一个完整的本子。成化八年谢世修首刻《静学文集》,仅存序、记二体共三十篇。明万历、清康熙、嘉庆宣统各朝不断增补复刻,最后为三卷。现在能见到的有清四库全书本和嘉业堂刘承干刻的《静学文集》。

思想评析

王叔英的思想比较开明,注重实际,并善于总结历史经验。他的文章多讲道德修养,其论纲常仁义,源于汉儒,但比较地通达切近,不象宋儒那样迂执。在《资治八策》中,虽然总的来说未脱离儒家的传统思想,有些观点比较片面保守,如对工商业的歧视和排挤,但也有不少观点比较深刻,并能针对时弊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如关于“富”、“庶”、“教”的论述,提出从经济的角度去鼓励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等等。他在《送孙生序》谈到君臣关系时,从现实的利益和人之常情出发,劝说读书人忠君报国,比空谈纲常伦理更为入情入理。又如在《与方正学书》中,他反对方孝孺恢复井田制的主张,表现出来的思想具有注重实际,因时制宜特点。

作品文章《与方正学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