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哥窟

柬埔寨暹粒市吴哥王朝时期的庙宇
吴哥窟(高棉语:អង្គរវត្[6]英语:Angkor Wat[1]),又称吴哥寺,或小吴哥,梵语意为“寺之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寺庙[7],吴哥古迹中最大且保存最为完好的建筑,位于柬埔寨[xiān]粒市。吴哥窟的造型已作为柬埔寨的国家标志成为国旗的图案。[2][4]
吴哥窟大约建于公元1113年至1150年之间,[8]高棉国王苏利耶跋摩二世统治时期。作为吴哥王朝的国寺,花了大约35年建造而成。吴哥城始建于公元802年,曾是柬埔寨的王都。1431年暹罗军队入侵后,吴哥遭到了严重破坏,王朝被迫迁都金边。此后,吴哥被遗弃,逐渐淹没在丛林莽野之中,直到400多年后的1861年才被法国博物学家发现,并向欧洲和世界广为宣传,才使其重现光辉。[9]
吴哥窟是高棉建筑古典风格的典范[6],占地面积达到162.6公顷。[3][10]吴哥窟坐东朝西,主体建筑为三层方形祭坛、回廊和宝塔。祭坛由三层长方形有回廊环绕的须弥台组成,逐层升高,象征印度神话中位于世界中心的须弥山
第一层祭坛回廊上刻有长达800米的浮雕,故事题材取自于佛教传说;第二层祭坛四周各有一座宝塔,但塔顶已脱落;第三层祭坛四周也各有一座宝塔,中央矗立一座65米高的宝塔,按五点梅花式排列的五座宝塔,象征须弥山的五座山峰。寺庙外围环绕一道护城河,象征环绕须弥山的咸海[11][5]在回廊的内壁及廊柱、石墙、基石、窗楣、栏杆上均有浮雕,内容主要是有关印度教大神毗湿奴的传说,取材于印度史诗《摩柯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及印度教神话《乳海》。[12]考古学家把吴哥窟与中国的长城、埃及金字塔印度尼西亚婆罗浮屠并称为东方四大奇迹。[13]
吴哥窟于1992年12月被同时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和《濒危世界遗产名录》。1993年,教科文组织在东京建立了保护遗址的国际协调委员会。由于国际社会的努力,吴哥窟得到了适当的修复和保护。2004年在中国苏州举行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决定,吴哥窟不再名列《濒危世界遗产名录》。[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