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公辅

南宋名臣
陈公辅(1076-1141),字国佐,号定庵居士,临海人。[1]他于政和三年上舍及第,成为宋代官员。陈公辅为人崇尚气节,忠鲠直言,不喜看人脸色,致使仕途不顺。当时朝廷上下多崇尚王安石,他却认为王安石的说法使公卿大夫丧失了忠心为国的臣子之道。因其忠言直谏,颇受高宗褒奖。其晚年闲居田里,着书自乐。著有《骨鲠集》20卷,奏议12卷。陈公辅于1141年逝世,赠为“大中大夫”。[2]

人物经历

北宋政和三年(1113),陈公辅参加上舍考试得了第一名(宋朝一度采用“三舍”考试法,“上舍”为最高档次考试,第一名相当于进士试的状元,其故居旁的状元塘即因此而名),被授予平江府教授。后到越州任应天府少尹,除秘书朗。宋钦宗时提升为右司谏。不久,朝内当权者指责陈公辅是主战派李纲的同党,被遣为台州税监。宋高宗即位后,李纲主政,又召公辅为尚书左司员外郎,但未等到任李纲已被罢职,于是改任南剑州知州
南宋绍兴六年(1136)被召还任吏部员外郎张浚任宰相后,授公辅为左司谏,不久升为礼部侍郎。由于公辅为人鲠直,又因言语过激而与当时的宰相赵鼎不合,被调到集英殿修撰提举江州太平观(宋代提举宫观属闲职),后来改任处州知州,不久又升为徽阁待制,仍提举太平观。
公辅进入仕途后,崇尚气节,忠鲠直言,不看别人的脸色行事。在任平江府教授时,“六贼”之一的朱 极受宋徽宗宠幸,势焰灼人,许多官员都屈倒在他面前,但公辅“绝不与交”,朱 的哥哥办丧事时,公辅不但自己不去吊唁,还教他的学生不许前往。投降派人物“浪子宰相李邦彦被罢官,但没过几天又被授为太宰,一时“人情震骇”,但朝中大多数官员敢怒而不敢言,陈公辅连夜写具奏章弹劾,列举了李邦彦卖国投敌的种种事实和劣迹,终于使李邦彦及其党羽王孝迪、蔡[mào]等被罢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