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隗

东晋时期大臣
刘隗(273-333年),字大连,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东晋大臣。他初仕西晋,后避难于江东,投靠琅琊王司马睿。历任从事中郎、丞相司直,执掌刑宪重任。以法御下,不避权贵,深得信任。东晋建立后,拜御史中丞、侍中、丹阳尹,册封都乡侯。他联合尚书令刁协推行“刻碎之政”,加强巩固皇权力量,抗衡门阀士族势力。出任镇北将军、镇守淮阴,防范江州王敦的势力。永昌元年(322年),王敦以讨伐刘隗为名起兵叛乱,攻破都城建康。刘隗防御失败,向北投靠后赵,获封太子太傅。咸和八年(333年),随从石虎征讨石生,战死于潼关,终年六十一岁。刘隗为官刚正,不畏权贵,先后上书弹劾戴渊、王籍之、梁[kān]等人,为淳于伯申冤鸣屈,迫右将军王导引咎辞职。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刘隗(wěi)早年仕于西晋,初授秘书郎,后改任冠军将军、彭城内史。永嘉之乱时,避乱渡江,被琅琊王司马睿任命为从事中郎。他喜好文史,颇有文才,又善于探人心意,因而得到司马睿的器重,引为心腹大臣。
刘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