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胜寺

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寺庙
普胜寺位于南河沿大街 111号,又称十达子庙,清顺治八年(1651年)敕建,为清初所建三大寺之一。乾隆九年(1744年)重修。四十一年(1776年)又重修。此处为清初蒙古高僧恼木汗在北京的驻锡处。民国时改建为欧美同学会。现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1]

正文

普胜寺的前身是明朝皇城东苑的崇质宫,俗称黑瓦殿。明英宗在“土木之变”中被蒙古瓦剌部俘获,放回后即居在此地,明末毁废。据乾隆《京城全图》所绘,普胜寺的主体格局与现状相符,有大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三间,山门三间;临街向东有大门一间,门前设栅栏。现状之临街大门为民国时所建,主院的建筑仍保存原物,但增加了转角廊庑和抱厦,扩大了使用空间。此寺于1915年后即为欧美同学会会址,至今仍为欧美同学会。该会是在辛亥革命影响下,由当时著名的留学生颜惠庆周诒春顾维钧梁敦彦王正廷詹天佑叶景莘等人发起并资助,在1913年将京津两地的同学会合并成欧美同学会,以修学、游艺、敦谊、励行为宗旨,输入西方科学文化。1915年同学会会员集资现银2000元购得已破旧的普胜寺,翻修后建立会所,又于1918、1922年两次扩建。1925年由颜惠庆发起,向国内外同学募捐,由该会会员贝寿同工程师设计,再次扩大修建,共耗资四万余元。扩建后,除设大会议厅外,还有餐厅、图书馆、游艺室以及浴室、招待所等服务设施,成为今天会址的规模。该会活动开展频繁,经常举行学术演讲,一些有关学术团体,如读书俱乐部、国际研究社、国际联盟同志会也借此地设会。其它学术团体如中国地质学会、中华工程师学会、中国矿冶学会、中国化学工业会、中国医学学会、科学社、经济社以及全国图书馆学会等,均经常在此开会和举办学术讲座。抗日战争胜利后,被严重破坏的北京会址得以收回并陆续修复。该院内的两大卧碑于1984年运往五塔寺石刻博物馆收藏。现状大门三间,坐西朝东,黄琉璃瓦绿剪边,大式硬山顶。二道门亦为三间,坐北朝南,后出廊,前出抱厦,左右各一座石狮。门内正殿三间,坐北朝南,黄琉璃瓦顶,单昂三踩斗[gǒng],和玺彩画,前出廊,带月台。东西配殿各三间,黄琉璃瓦顶,出抱厦前廊。整个院落由廊庑相通。走廊前院原有二座大卧碑,带龟[],碑宽3米余,高1.5米。东边碑为清朝翰林、国史院大学士宁完我撰的碑文,西边碑为乾隆九年(1744年)工部侍郎励宗万所撰重修碑。
普胜寺
普胜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