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联盟

1920年成立于瑞士的国际组织
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又名“国际联合会”,是在一战结束后,根据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Thomas Woodrow Wilson)的“十四点原则”,英、法、美等国在巴黎和会上建立的,旨在“促进国际合作,实现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政府间组织,被称为联合国的“前身”。[5]它于1920年1月10日正式宣告成立,总部设于瑞士日内瓦[3]1946年4月18日宣布解散,共存在了大约二十七年。[1]
20世纪以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人类带来了惨痛的教训。为了防止战争的再次爆发,人们对于建立新的国际机制和国际秩序的呼声日趋高涨。[9]1920年,《凡尔赛条约》签订后,国际联盟正式宣告成立,自成立之日起先后共有63个国家加入,在1934至1935年期间发展到最高峰。国联的主要宗旨就是维护世界和平、解决国际纠纷、促进国际合作以及减少军备数量。国联盟约是国联的根本法,它对国联的宗旨、组织机构和职能等问题作了详细地规定。[2]国际联盟设有联盟大会、行政院、秘书厅和国际常设法院等主要机构及若干不同职能的辅助机构。[8]
国际联盟在初创阶段,由于担负着巴黎和约所规定的许多义务,在这期间国联主要忙于解决战争遗留问题。它在重新建立欧洲平衡、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和卫生、难民等问题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10]1924年以后,世界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以及国际关系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国联在处理国际争端、裁军以及促进国际合作等方面都发挥了较大的作用,还组织缔结了1924年的日内瓦议定书和1928年的“非战公约”[a],在国际社会中影响越来越大,在国际事务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10]1929年以后,由于30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的爆发,各种国际矛盾日益加剧,一些国联成员国退出国联,法西斯国家公开扩军备战,对外发动侵略战争,使国联的原则和权威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处理重大国际争端问题上,国联越来越力不从心,国际影响力开始下降。[10]1935年以后,由于国际局势的剧烈动荡,越来越多的大国成为争端的当事国卷入国际冲突,许多国联成员国纷纷退出国联。尤其是二战爆发以后,国联已经名存实亡。[11]1946年4月,国联召开了最后一次大会,通过了关于把国联的权利和职务移交联合国的若干决议。1946年4月19日,国际联盟宣布停止存在。[12]
国际联盟存在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它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许多努力和贡献,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9]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国际组织,国联的活动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卫生、知识合作、难民救济以及社会活动等许多领域,两次世界大战间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几乎都与国际联盟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13]国际联盟的成立标志着世界第一个以维护和平与安全为宗旨的普遍性国际组织的诞生,[14]是人类历史上国际社会组织化的第一次尝试。[9]

成立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