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瑗

中国北宋教育家
[yuàn](993年-1059年),字翼之,出生于淮南东路泰州如皋(今江苏如皋)。北宋时期著名学者、理学先驱、思想家和教育家,因世居陕西路安定堡,被尊称为安定先生。胡瑗与孙复石介并称为“宋初三先生”。他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强调“明体达用”,为宋代理学之先驱。 胡瑗曾先后主持苏、湖二州州学,创立“经义”和“治事”两斋,开创了高等学校分系分科的先河。庆历二年至嘉祐元年,他历任太子中舍、光禄寺丞和天章阁侍讲等职。嘉[yòu]三年(1058),胡瑗因病前往临安(今浙江杭州),其子胡志康为其颐养天年。次年,胡瑗病逝,谥号文昭,葬于浙江乌程。 如皋胡家庄建有胡瑗的衣冠冢。他的主要著作包括《尚书全解》、《春秋要义》、《周易口义》和《皇祐新乐图记》等。

个人生平

祖籍今陕西子长县的安定堡。公元993年(宋太宗淳化4年)生于于泰州海陵(今江苏如皋市)的一户官吏家庭。其家族世代显赫,始祖胡遵为晋车骑将军,后裔中曾有过两位皇后和太后,另有三公九卿及将军、太守10余人。祖父胡修已任泰州司寇参军时举家随迁,但自其父胡讷任宁海军节度推官后,在当时属于下等官吏,因俸禄较少,竟步入“家贫无以自给”的境地。
胡瑗头像
胡瑗自幼聪颖好学,7岁善属文,13岁通五经,被左右乡邻视为奇才。胡讷说:“此子乃伟器,非常儿也!”胡瑗读书勤奋,好学上进,且志向远大,常以圣贤自任,但因家境衰微,早年并未受过良好教育。直至20多年后才得以与孙复石介等人到山东泰山栖真观求学深造。此间心志远大,10年不归,潜心研习圣贤经典。他为了不让心志受到干扰,每当拆开家书,见有“平安”二字即投入山涧不再展读。在此期间,他“食不甘味,宿不安席”,刻苦钻研学问,为以后从事教育打下坚实基础。30岁开外的胡瑗从山东回到家乡,然而却7次应考不中。40岁时放弃科举意念,返回泰州城,在华佗庙旁经武祠(即后来江苏省泰州中学所在地)办起了一所书院(私塾),并以祖籍安定立名,称安定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