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

由古代巴蜀民歌演变的诗体
竹枝词,又称“竹枝”“竹枝子”“巴渝曲”,起源于商朝,是一种流传于巴渝地区的民间歌曲。它是由歌者即兴创作、自由歌唱或集体歌咏的民间歌曲,多用于赛神、婚嫁和祭祀等民间活动。民歌“竹枝”含思婉转,多“苦”多“怨”,乡土风味浓郁,大多反映巴蜀人民饱受现实的苦难和压迫的生活。[1]
中唐时期,刘禹锡被贬至巴蜀之地后,对民歌进行雅化创作。他遵循民歌不拘平仄、音韵的特点,[1][2]去掉民歌和声,采用“七言四句”的形式,[3]用文人的语言进行创作。同时,他也保留了一定的方言俚语,将风土人情与诗意相结合,形成一种融合民歌色彩的文人诗歌,为后世竹枝词提供了创作范式,形成影响深远的“竹枝之风”。[1][4]其中,各朝各代对于不同地域风土人情的描写,也成为日后研究文学、地方风俗、地域文化的重要材料。[1]

特色

竹枝词,以吟咏风土为其主要特色,对社会文化史和历史人文地理等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竹枝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