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
郑国(公元前806年—公元前375年),是始封于西周晚期,后随周王室迁居中原新郑地区立国的姬姓[][a]诸侯国,[1][2]共历二十四位国君,为春秋初年的强国。[3]
《史记·郑世家》载“宣王立二十二年,友初封于郑”,周宣王依照周代分封制,封其弟友(即郑桓公)于都城镐京附近的[]林(今陕西扶风凤翔一带),封号郑伯。周幽王时,王室政权不稳,郑桓公遂迁寄宝器和部分民众到新郑[b]十邑[c]之地的[guó][d]郐国[e]东周初年,郑武公先后灭虢与[kuài],举国迁都新郑。[1][4][2][5]郑武公与其子郑庄公相继任周平王卿士,扶持东迁的周王室,同时以王命讨不庭,制服附近诸侯,并一度打败北戎,使郑国成为春秋初年的强国。[6][7][8][9]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免去郑庄公卿士职务引发了周、郑间的战争,郑与王室交恶。郑庄公去世后,诸子争位,国势渐衰。郑国先是依附于崛起的齐国,至春秋中期以后,地处中原要地的郑国常为晋楚两霸扩张争夺的对象,备受战争和大国剥削。[10][11][12][13][14]公元前543年至公元前522年,首卿子产在执政期间施行改革,郑国出现短期和平。[15]进入战国时期后,郑国处境维艰、内忧外困,周烈王元年(郑康公二十一年,公元前375年),郑国终被韩国所灭。[16]
郑国在政治、经济、法律、军事制度等方面在春秋时期较有代表性。郑国较早越诸侯之制建立了三军,成为春秋初期的军事强国;[17]春秋中后期,子产进行作封洫(确定土地所有权)、作丘赋(收军赋)、铸刑书等方面的改革,郑国出现了中国第一部成文法;[18]郑国初立时就与商人订立盟约,为商业发展提供便利条件,使郑商与国家相得益彰;郑国拥有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农产品与手工产品在诸侯中颇有盛名;[19][20][21]文化方面,郑国思想上重视周礼,维护礼制,[22]文学以《诗经》中的《郑风》为代表,共有二十一首,在十五国风中为最多;[23]音乐方面,郑国青铜编钟多一钟双音,代表了春秋时期音乐的较高水平;[24]郑国后期,为了求得生存,遂实行唯强是从的对外策略,随形势变化时常改变与强者的关系,实行与强者结盟的摇摆之术,先后依附齐、楚、晋等强国。[25]战国时期,郑国国势日益衰弱,随着诸侯之间兼并战争的日益激烈,终被覆灭。[25][16]

国号

周政权建立后,实行分封制,对亲属子弟分封建国以藩屏周室,郑地是西周重要的“五邑[f]之一。《史记·郑世家》记载“郑桓公友者,周厉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宣王立二十二年,友初封于郑”,周宣王依照周代分封制,封其弟友(即郑桓公)于都城镐京附近的棫林(今陕西扶风凤翔一带),封号郑伯[g],“郑”即成为国号,有郑重严肃忠孝仁义之意。不久郑桓公迁徙部族到京兆郑县(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史记·郑世家》载“郑,县名,属京兆。秦武公十一年‘初县杜、郑’是也”;《汉书·地理志》载京兆尹郑县,“周宣王弟郑桓公邑”;宋代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载“郑故城在华州郑县西北三里,桓公友之邑”。至郑武公东迁新郑[b]后,仍用“郑”旧称。[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