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性花

只有雄蕊或只有雌蕊的花
单性花是指仅有雄蕊或者雌蕊的花,且仅含有一种有功能的性器官,若雌花雄花生于同一株上为雌雄同株,若生在不同植株上为雌雄异株。[1]单性花形成是避免自交、促进异交、保持遗传多样性和避免雌雄功能干扰的重要途径。[2]在被子植物中,大约有7%的开花植物为雌雄同株,5%为雌雄异株。在17纪末,Camerarius发表“植物的性”,正式开启对植物性别的科学研究,而系统地开展植物性别分化和性别决定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1]
单性花性别决定方式多样且复杂,植物激素、遗传因子、表观遗传修饰等之间共同决定单性花性别。在单性花的发育过程中,雌雄同花经历至少100次的独立进化形成单性花。通过发育过程可将单性花形成过程分为两类:第一类为花在发育初期是两性(雌雄同花),后来随着雄蕊雄性性器官)或蕊(雌性性器官)停止发育变成了单性花。因此存在没有功能的退化器官,如草莓属番木瓜、白麦瓶草、酸模等;第二类为性别分化出现在雄蕊和心皮发育之前,在成熟的花中没有器官残基。如雌雄异株唐松草、大麻、一年生山靛、美洲黑杨等。[1]
随着研究发现,前人用单性花来表示植物性别的观念存在时代的局限性。这种观念在当时有其合理性,但各种证据表明,单性花是一种避免自交以增加变异和适应性的机制,并不涉及性别分化问题。[3]

简介

分类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