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中华思想

中国以外国家以中华自居的观念
小中华思想是指中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以“小中华”或“中华”自居的思想观念。这种思想由中华思想派生而来,是汉字文化圈(儒家文化圈、东亚文化圈)的国家和地区接受儒家华夷思想和本国民族文化及民族自尊提升的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小中华思想存在于朝鲜(半岛)、日本越南三国,其中只有朝鲜自称“小中华”而不直接自称“中华”,因此最为典型;而日本和越南往往自称“中国”或“中华”而不称“小中华”,但毕竟是地域意义上的中国以外的国家,所以也属于广义上的小中华思想。
早期的小中华思想是出于对中国仰慕,即追随中国并自居“中国第二”的思想,以此来将本国与不同文化的“蛮夷”相区别。但到了后期,小中华思想则出现了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相背离的趋势,即认同中国文化而不认同中国地域上的政权,甚至有对抗中国王朝的意味。特别是17世纪中叶满洲人建立的清朝统治中国以后,朝日越各国的小中华思想空前膨胀,均认为中国已沦为夷狄,而本国才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19世纪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华夷秩序崩溃,朝日越各国也先后以民族主义取代小中华思想。

总体概况

唐宋以后,中国周边一些深受汉文化影响的国度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相继出现了自称“小中华”、“中国”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在中国文化对周边多年来(尤其是盛唐时期)的扩散和辐射之下,这些国家对中国文化的吸收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开始运用儒家华夷思想来为自己国家定位;另一方面是这些国家的文明在长期受汉文化的熏陶后已经发展成熟,民族文化和民族自尊大为提高,已不甘心以夷狄自居,特别对周边未接受中国文化的“夷狄”产生了优越感,故以“华”而自豪。这些国家所秉持的思想就被称为“小中华思想”。
小中华思想是由“中华思想”派生而来,而中华思想则是基于儒家思想的华夷观。从商周时代起,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华夏民族就以“中央之国”自 居,认为自己是文明的中心,将周边民族视为蛮、夷、戎、狄。“中国”的含义延伸到了 地域民族文化国家政权这四个层面,由此构成了古代中国人的天下观及“中华思想”。而后中国历代大一统王朝,都以中华思想为指导,通过征伐、招抚、羁[]、册封等手段在东亚地区建立起了华夷秩序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国家和地区都曾包含在华夷秩序之内,在耳濡目染之下自然也受到了中华思想的深刻影响,这就为“小中华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温床。这些国家往往立足于“中国”含义中的 文化层面,来解释本国的“用夏变夷”并自称“中国”。将本民族视为“中国”其实是世界文明的普遍现象,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如法显佛国记》称‘印度’为‘中国’,而以中国为边地;古希腊罗马、亚剌伯人著书各以本土为世界中心。”不过东亚文化圈外的国家自称“中国”与华夷观无关,故不在本词条讨论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