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獬

北宋时期太常寺卿
郑獬(1022年—1072年)字毅夫,号云谷,江西宁都梅江镇西门人,因他的祖父前往湖北安陆经商,便寄居于此。商籍人安陆,详载宁都州志,少负售才词章豪伟,宋皇[yòu]壬辰科举人,癸巳状元及第,[1]初试国子监谢启曰,李广才气自谓无双。[2]

人物生平

郑獬的爷爷郑建中从宁都去了安陆经商,并定居安陆,晚年领子郑五教从会同桃枝去了安陆,并考取进士;郑五教和朱京娘在宁都桃枝期间生育了五个儿子,大儿子郑狝,二儿子郑獬。
郑獬年少跟随母亲在会同桃枝生活,以才学闻名,诗词文章风格豪放、工整,同辈中没人能同他相比。皇祐五年(1053年)考中进士第一名,后任陈州通判,入京任直集贤院度支判官,修起居注、知制[gào]。曾回到宁都一次,重修了爷爷郑十四郎的墓。
宋英宗即位后,修治其父宋仁宗的坟墓永昭陵,一概采用宋仁宗之父宋真宗的级别。郑獬说“:目前国库空虚,财政吃紧,不久前赏赐军队,已不得不横征暴敛,富民都开始怨恨朝廷了,怨言都传到京城来了。先帝一生节俭爱民,这是他的天性使然,凡是日常生活用品,都极其朴拙简陋,这是天下都知道的。他的坟墓,却要效仿真宗死时的国家强盛时代,难道不伤害仁宗一生勤俭的美德吗?希望皇上能严令有关人员,降低规模等级。”又说:“天子刚刚即位,各级地方政府纷纷送来了贺表,照例应升他们的官,这个传统产生于五代时期,到现在都因循未改。但目前冗官太多,充斥于各级各类机构。况且不久前群臣升官时,就等于已赐给了恩情,没有必要再以官职施恩了,以免误用侥幸之徒。”英宗没有听从。郑獬又上书说:“陛下刚刚即位,对人对事谦恭有加,不轻易表态,主持大政的就只七八个人而已,哪能充分利用天下人的聪明才智?希望您广招中外人士,允许他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可以参考的,就召来共同研究。至于臣下朝见时,向他们询问朝政的得失,虚心请教,必然对治国之道有所裨益。”皇帝高兴地采纳了他的意见,并不时命令各地长官诚恳地推举一些被埋没了的人才,一到京城就在秘阁考试,任命他们官职。但有些推举是十分不恰当的,舆论哗然,不久就停止了这件事。郑獬说:“古人推荐人才,认为选拔十个中哪怕有五个真才,所得也总有一半,还是合算。况且今天荐举错了的不到一半,然而却因为不负责任的风言风语而突然停止,合适吗?希望皇上恢复此举,让人才没有被埋没的遗憾。”没来得及执行,出任荆南知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