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疹病毒

风疹的病原病毒
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RuV),又称披盖病毒(togavirus),是风疹的病原体,只能通过呼吸道传播,是造成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的主要原因。风疹病毒属于节肢介体病毒中的披盖病毒群,由t.h.weller和f.a.neva于1962及p.d.parkman等1962从风疹患者的咽部洗涤液中分离出来。病毒粒子呈多形性,直径50~85纳米,有包被,内含分子量为2.6~4.0×10^6的RNA(感染性核酸)。风疹病毒易发生垂直感染,孕早期初次感染风疹病毒后,可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导致流产或死胎,还可导致胎儿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和畸形。儿童是风疹病毒的主要易感者,病毒经呼吸道侵入人体,潜伏期2~3周,病毒先在上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增殖后进入血流而扩散到全身,表现为发热、咽痛、咳嗽、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痛,继而在面部及两耳旁先出现浅红色斑丘疹,迅速遍及全身。病程短、并发症少。西太平洋区域消除麻疹风疹核查委员会2021年5月21日确认,香港已达至中断风疹病毒在本地传播的目标。电镜下,风疹病毒呈不规则球形,直径约50~70纳米,核心为直径约50~70纳米的球形。风疹病毒的抗原结构相当稳定,现已知只有一个血清型。风疹病毒易被灭活,如乙醚、0.1%脱氧胆酸盐、热(56℃30分钟或37℃1.5小时)、pH<3.0等。在干燥冰冻下可保存9个月。风疹病毒的学名为风疹病毒,属于风疹病毒属,属于Matonaviridae家族,其成员通常具有由正极性单链RNA组成的基因组,被20面体壳包裹。风疹病毒的颗粒不含20面体核壳。在2018年之前,风疹病毒被归类为Togaviridae家族的一部分,但后来被更改为Matonaviridae家族的唯一属。这个家族以1814年首次将风疹麻疹猩红热区分开来的George de Maton命名。这一变化是由病毒分类的中央管理机构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做出的。Matonaviridae仍然属于其原来的领域Togaviridae,Riboviria,因为其具有RNA基因组和RNA依赖的RNA聚合酶。[1]

传播

风疹是一种由风疹病毒引起的通过空气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以春季发病为主。病毒存在于出疹前5~7天病儿唾液及血液中,但出疹2天后就不易找到。风疹病毒在体外生活力很弱,但传染性与麻疹一样强。好发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6个月以内婴儿因有来自母体的抗体获得抵抗力,很少发病。一次得病,可终身免疫,很少再次患病。春夏之交,风疹病毒也在蠢蠢欲动,它会伴随人的咳嗽和喷嚏而漂浮在空气中。抵抗力较弱的人吸入风疹病毒后,经过2~3周的潜伏期,便开始出现症状。先是全身不适,继而出现发热、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并有淡红色细点状丘疹,短期内扩展到全身,奇痒难耐或微痒,多在2~3天内消退,不留痕迹。由于风疹的症状和体征与感冒及荨麻疹相似,因而不太引起人们的重视。

形态特征

电镜下,风疹病毒呈不规则球形,直径约50~70纳米,核心为直径约50~70纳米的球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