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出血热

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
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EVD[14])以前被称为埃博拉出血热,[2]是由埃博拉病毒感染所致的病死率极高的烈性传染病。[14]因在埃博拉河附近发现而得名。[15]
感染埃博拉病毒病之后,会在2~21天内出现发烧、疲劳、肌肉疼痛、头痛和喉咙痛,然后出现呕吐、腹泻、皮疹、内出血和外出血等症状,[15]埃博拉病毒病平均病死率约为50%。在以往疫情中出现的病死率从25%到90%不等。[2]
接触传播是埃博拉病毒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被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感染,此外,埃博拉病毒还可通过气溶胶传播,与患者有密切接触的人员感染风险高。人类对埃博拉病毒普遍易感,发病主要集中在成年人,这和暴露或接触机会多有关。尚无预防埃博拉病毒病的疫苗,严格隔离控制传染源、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和加强个人防护是防控埃博拉病毒病的关键措施。[6]
从临床角度来讲,可能很难将埃博拉病毒病与疟疾伤寒脑膜炎等其他传染病区分开来,[15]确诊主要依靠病原学检测,一般发病后1周内分离到埃博拉病毒,或检测到埃博拉病毒核酸和抗原。[10]
埃博拉病毒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一些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和利巴韦林)无效,临床治疗仍以退热、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为主。[11]其基本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屏障护理、对症和支持治疗,积极控制继发感染、肾衰竭、出血等并发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