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

致死率最高的病毒之一
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3])属于丝状病毒科的丝状病毒属,可引起人和灵长类动物的埃博拉病毒病(以前被称为埃博拉出血热[7]),因首先在扎伊尔境内的埃博拉河流域发生大流行而命名。[2]埃博拉病毒病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凶猛的疾病之一[8],病死率高达50%-90%。[4]
埃博拉是一种罕见的病毒,1976年首次在苏丹刚果的埃博拉河地区被发现[8],“埃博拉之父”彼得·皮奥特(Peter Piot)是发现埃博拉病毒的科学家之一。[9][10]2014年2月,埃博拉病毒在几内亚境内暴发,并且波及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塞内加尔美国西班牙马里等七个国家[10],此次流行是疫情最为严重的一次[11]。据不完全统计,至2016年初的大流行结束,埃博拉病毒在全球共造成28000人感染,约18000人死亡。[10]
埃博拉病毒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病毒呈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L”形等多种形态。毒粒长度平均1000nm,直径约100nm。[4]埃博拉病毒可分为扎伊尔型(EBO-Z)、苏丹型(EBO-S)、塔伊森林型[又称科特迪瓦型(EBO-C)[12]]、莱斯顿型(EBO-R)和本迪布焦型(EBO-B)5种亚型。[11][4]。埃博拉病毒主要通过与患者或感染动物的体液、血液及分泌物等密切接触而传染,[8]埃博拉病毒病的潜伏期是2~21天[5],临床特点是高热、全身疼痛、广泛性出血、多器官功能障碍,常导致休克和死亡。[2]
埃博拉病毒病临床诊断的金标准是应用RT-PCR检测病毒核酸,亦可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抗原。[5]其基本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屏障护理、对症和支持治疗,积极控制继发感染、肾衰竭、出血等并发症。[8]治疗药物ZMapp在2014年疫情紧急应于临床治疗,[2]其属于优化的鸡尾酒疗法,在非人类灵长类动物实验中效果显著。[8]截止2021年2月,可供埃博拉病毒病疫情防控使用的两种疫苗为ERVEBO(扎伊尔型埃博拉病毒疫苗)、Zabdeno和Mvabea疫苗。[6]

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