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

外部原因造成自然环境被污染的现象
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1]), 指人们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由于有害物质进入生态系统的数量,超过了生态系统本身的自净能力,造成环境质量下降或环境状况恶化,使生态平衡及人们正常的生活条件遭到破坏。[3]环境污染按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2]按物质要素可分为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生物污染、放射性污染等。[4][5]环境污染对自然环境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方面;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主要体现在经济损失、身体健康受威胁等方面。[6][7]
污染源来自自然本身和人类活动,自然污染源包括火山活动、自然火灾等,[8]人类活动对环境污染从进入工业社会后开始激增。20世纪20~40年代是环境污染的发展期。在这一时期内,由于内燃机在世界普遍得到发展,石油和天然气开采量迅速增长,汽车和机动车辆大量增加,汽油、柴油耗量猛增,带来严重的大气污染光化学烟雾事件。20世纪50~70年代是环境污染的灾难期。此期间,采矿、石油化工工业突飞猛进发展,有毒物质大量排入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公害事件十分频繁,例如1956年、1964年日本水俣湾发生的水俣病,到1979年1月已确诊1004人,死亡206人。[9]经济全球化时期,生产要素跨国、跨地区流动频繁,一些发达国家将部分高能耗、高污染、资源密集型的夕阳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而实现环境污染转移。研究发现,1995-2009年污染密集型产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现象更加明显,且速率不断增加。[10][11]
为了监测环境状况,为科学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协调应对世界环境挑战,1972年第27届联合国大会决定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2]世界上对环境污染十分重视,很多国家也出台了防治环境污染的相关政策法规。中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主要由宪法、环境法律、环境行政法规、环境行政规章、国际环境保护公约以及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组成。[13]美国环境保护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等方面,财政政策主要体现在强化环境科技支出等,税收政策主要体现在制定环保税体系等。[14]

污染类型

环境污染类型多样,按污染的承受体划分可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2]按污染的物质要素划分可分为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生物污染、放射性污染等。[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