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洲镇

中国白族风情第一镇
喜洲镇(Xizhou Town)[1],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辖镇[2][3],其东临洱海、西枕苍山[4],南与湾桥相连,北接上关,南北长14千米,东西宽约6千米,总面积163平方千米[1]。喜洲镇是大理坝子中较大的一个白族自然村[5],是云南省著名侨乡[6],被老舍写入《滇行散记[7],是86版《西游记》的拍摄地之一,是电影“五朵金花”的故乡[4]。截至2023年5月,喜洲镇辖13个村委会,总人口数68655人,常住白、汉、回、 纳西、傣、彝族等 15 个民族,白族占89%。[1]
喜洲镇是云南省八大坝子区之一,地势西高东低,海拔约2096 米,境内有霞移溪、 万花溪、阳溪等河流,且其土壤以沙质土壤为主。喜洲镇属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全年气候温和,温差较小,降水适中,年平均气温15℃,无霜期217天。喜洲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石器时代,是一个有千年建制历史的乡级建制镇,曾是六诏与河蛮之地[1]。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在喜洲镇附近设叶榆县县治[1][8]。公元585年,隋朝将领史万岁南征洱海,驻兵叶榆,时称喜洲为“史城”。公元779年,南诏王异牟寻迁史城,设“大厘睑”,又称史睑。宋朝清朝,喜洲一直是大理洱海西岸重要的历史文化名邦[8]。喜洲镇是茶马古道重镇[7],是大理民族资本家的发源地、大理白族地区工商业发展的摇篮[8],且喜洲商帮是滇西第一商帮[7]。2021年,喜洲镇完成财政总收入4479.72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98.6万元,粮食总产1.5万吨。喜洲镇位于滇西北、大理市北部,距离下关32千米,滇藏公路、大丽公路等穿境而过。[1]
喜洲镇是是中国西南多民族地区文化融合的核心区之一[9],也是大理白族文化的主要聚集地、中国历史文化名镇[4],下辖喜洲村、庆洞村、上关村等多个中国传统村落[9]。境内有白族扎染技艺、白族民居彩绘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喜洲镇的白族民居采用大理石作为主要建筑材料[9],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西洋将军楼”等建筑形式[8],有严家大院、董家大院、杨家大院、赵府等110余院白族特色传统建筑[9],2001年6月喜洲白族古建筑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8]喜洲镇是大理国家级风景名胜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分[4],是首批国家级特色小镇[2],2020年接待游客约200万人次[11]。喜洲镇历史上曾有“一门三进士”“同榜四举人”的美谈,现代也有“四百教授一家乡”之说,如中国第一例试管婴儿培育者、医学专家张丽珠便出自喜洲镇。[7]

历史沿革

喜洲是大理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六诏与河蛮并存时就已是白族聚居之地,原为大理河蛮的城邑,隋史万岁曾驻兵于此,因而称“史城”或“史”,唐代南诏的故都亦曾建于此,时称大厘城,当时已时“邑居人户尤众”,是南诏时期“十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