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迁都

明成祖迁都北京
永乐迁都是指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将明朝的首都从南京迁往北平顺天府(北京)的事件,[1]由于北京密迩长城,因此朱棣迁都也被后人形容为“天子狩边”。[2]
永乐元年(1403年)至永乐十三年(1415年),为营建北京,重新疏浚开通大运河[3]永乐十四年(1416年),开始营建紫禁城,永乐十六年(1418年)开始,全国各个布政司、按察司及府州县的官吏直接去北京朝觐皇帝,不再来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十一月初四日,朱棣正式宣布迁都北京,但规定仍旧保留南京的都城地位,实行两京制。1421年正月初一日,正式迁都北京,朱棣在紫禁城奉天殿接受百官朝贺。1441年,朝廷正式宣布定都北京,摇摆于南、北二京的明初迁都与定都问题尘埃落定。[2]
永乐迁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产生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代。[1]在政治上,统治中心由局于东南一隅的南京迁到北京,加强了对东北、西北的实际控制,更有利于控制全国的政局,军事上,确保了明王朝能动员更多的兵力来应对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挑战,经济上,随着北京官民及北境守军人数激增,除了要继续依赖来自漕运的供应外,北方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得到加强。[2]

背景

迁都前的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