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热病毒

黄热病的病原体
黄热病毒(Yellow fever virus,YFV[3])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属于黄病毒黄病毒属,经蚊叮咬传播可引起一种急性传染病,即黄热病(Yellow fever)。[2]
1648年,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发生了人类记载的第一次黄热病流行。[6]18、19世纪在美洲东部地区多次形成黄热病疫情[7],其中在1793年美国的黄热病大流行中,至少有50万人患病。1960~1962年,埃塞俄比亚发生严重大流行,约10万人感染,死亡3万人。[8]2016年,在安哥拉刚果民主共和国发生了2次黄热病城市疫情[6],同年3月12日,中国发现首例境外输入黄热病患者。[9]
黄热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40~60nm,外有脂质包膜,表面有棘突,基因组长度约为11kb,其主要侵犯内脏,如肝、肾和心脏[4]。黄热病潜伏期通常为3~6天,也可长达10天[2],临床特征为发热、剧烈头痛、黄疸、出血及蛋白尿等。[4]该病典型病例临床过程可分为感染期、缓解期、中毒期、恢复期,进入中毒期的患者约有50%死亡。该病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2],其预防的最重要方法是接种黄热病疫苗。[5]
据WHO统计数据,黄热病在流行地区全年均可发生,蚊媒活跃季节高发。在南美洲和非洲,每年3~4月病例较多。在无黄热病流行的国家/地区中有少量输入性病例。[6]截至2023年,非洲有34个国家、中美洲和南美洲有13个国家属于黄热病的流行国家,或者有黄热病流行的地区。[10]

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