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上山下乡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政治运动
知青上山下乡指的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倡导,广泛发展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政府组织的大量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在农村定居和劳动的政治运动。[1]
20世纪50年代,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处于探索和发展的阶段。当时大量的中小学毕业生面临就业问题,政府号召他们到农村参加生产劳动。20世纪60年代前期,“大跃进”使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直接造成了人口的过度城镇化。不久“大跃进”受挫,国家开始大量精简城市职工。[2]1964年,为缓解城镇就业压力,中国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动员和组织城镇知识青年和其他闲散劳动力下乡、回乡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的指示,中国各地掀起开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3]1967~1978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知青上山下乡运动进入了高潮阶段。在这期间,中国共有1200多万的知青参加了该运动。随着“四人帮”倒台和“文革”宣告结束,1978年出现了全国性的知青大返城。在近25年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中,中国大约共有2700万知青先后被下放到农村。[2]1979年后,绝大部分知青陆续返回了城市,也有部分人留在农村。由于各种原因滞留农村的知青约有数十万人。[1]1981年,中国国务院知青办宣布撤消,知青上山下乡彻底结束。[2]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在内无先例,外无模式的情况下,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解决城镇知青就业问题的尝试。美国教授托马斯·伯恩斯坦称之为“本世纪任何一个国家中最大的一项社会实验”。[4]

下乡历程

30年前的“文化大革命”已成为历史,30年前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也成为了回忆。但是,这场在30年前席卷整个中国大地的上山下乡运动,不仅影响了2000多万知识青年的一生,而且冲击了这2000多万知青的父母、家庭、学校以及周围的社会。[5]可以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像一道狂飙,在中国历史的平面上轧出了深深的轨迹,永远不可磨灭。[6]这道轨迹,蕴涵着多少辛酸、多少血泪,又留下了多少经验和教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