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炎

唐朝中期政治家
杨炎(727年-781年),字公南,号小杨山人,凤翔府天兴县(今陕西凤翔县)人,是唐朝中期大臣、政治家和财政学家,两税法的创造者和推行者。[1][2]
杨炎早年颇有文名,初仕掌书记,重打神乌县令李太简,河西节度使吕崇贲爱惜他的文采,力保他没有受惩。后杨炎辞官回家,侍奉双亲,父亲去世后因守孝诚信而闻名,获得朝廷赏赐旌表。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杨炎重新出仕,担任司勋员外郎,累迁兵部郎中、中书舍人等职,因擅写恩诏闻名一时。后因攀附宰相元载,在其垮台后受到牵连,被贬为道州(今湖南道县)司马大历十四年(779年),唐德宗李适继位,杨炎被重新起用,担任银青光禄大夫、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杨炎任职宰相期间,做了几件补救时弊的大事:重新划分国库与私库;以“两税法”代替“租庸调”;抑制藩镇势力,解除西川节度使崔宁对蜀地(今四川)的控制等等。杨炎的这些举措,引得朝野一片称道。后来他却开始因私废公,为报元载提拔之恩,重提原州筑城之事,贬黜泾原节度使段秀实,间接引起泾州(今甘肃泾川)动乱;构陷盐铁使刘晏,以致令其身死。至此,舆论对杨炎十分不满,李适也对他产生厌恶。建中二年(781年)二月,李适提拔卢杞担任门下侍郎、平章事,卢杞与杨炎不和,对他多有构陷,杨炎最终被罢免相位,贬为崖州(今属海南司马。同年十月,杨炎在流放途中,被李适下令赐死,终年五十五岁,死后很久,朝廷为其上谥号“平厉”。[2][3][4][5][6][7]
杨炎任职宰相期间,改革财政,将国家赋税从皇帝私有改归国库掌管,恢复了公库与私库分开管理的制度;创立了“两税法”,代替租庸调,这为中唐政局起到积极作用,对后世赋税制度影响深远;提出要“量出而入”的原则;抑制藩镇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又注重举荐人才。此外,杨炎著有《杨炎集》十卷,今已失佚。[3][8][9]山东省财政科学研究所主编的《财税会计辞典》评价,“杨炎推行计资而税的两税法,代替了西晋以来计丁而税的制度,在我国财政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0]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