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代夫

亚洲南部的岛屿国家
1
3
马尔代夫共和国(迪维希语:ދިވެހިރާއްޖޭގެޖުމްހޫރިއްޔާ;英语:The Republic of Maldives),简称马尔代夫(英语:Maldives;迪维希语:ދިވެހިރާއްޖެ),是位于亚洲南部的总统共和制国家,总面积11.53万平方千米(含领海面积),陆地面积298平方千米,是亚洲最小的国家。马尔代夫的首都是马累,官方语言是迪维希语,截至2024年1月,马尔代夫的总人口为52.1万人。[9]
马尔代夫位于印度洋中北部,距亚洲大陆约750千米。[19][20]全境由26组自然环礁、1192个珊瑚岛组成,分布在9万平方千米的海域内,其中约187个岛屿有人居住。这些环礁由活珊瑚礁沙洲组成,位于长960千米的海底山脊上,该海底山脊从印度洋深处升起,从北向南延伸。这些珊瑚岛屿平均面积为1~2平方千米,地势平坦而低洼,平均海拔1.2米,80%以上的陆地海拔低于1米。马尔代夫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终年气候湿热,无四季之分。[1][21][22]马尔代夫拥有一系列不同的栖息地,包括深海浅水海岸和珊瑚礁生态系统、边缘红树林、湿地和旱地,有187种珊瑚形成的珊瑚礁。境内及周围水域栖息着各种热带鱼类及海龟玳瑁和珊瑚、贝类等,以及700多种鱼类。[23][24]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马尔代夫划定有3个生物圈保护区,总面积达1578.41平方千米。[25]由于海平面上升,马尔代夫因此有被淹没的危险。根据估计,按照目前海平面上升的速度,马尔代夫在2100年之前将会无法居住。[26]
公元前3300~1300年,在印度河谷文明期间,马尔代夫就已有人居住。[27]在公元前6~5世纪,马尔代夫已经有了自己的王国。[28]根据记载,马尔代夫的第一批定居者来自印度的卡利班根,时间在公元前269~232年。[28]马尔代夫社会文化深受达罗毗荼和北印度文化的影响,语言中有明显的梵语影响。[29]佛教可能在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统治时期传入马尔代夫,直到12世纪,佛教一直是马尔代夫人民的主要宗教[30]。到了12世纪,随着阿拉伯航海者的到来,伊斯兰教开始传入,马尔代夫开始皈依伊斯兰教[24][31]1558年,葡萄牙人开始强行在马尔代夫定居,并试图强加基督教信仰,引发了当地人的反抗,直到1573年被驱逐出境,这一事件现在被纪念为马尔代夫国家日[32][33]。马尔代夫共和国于1968年11月11日宣布成立,从而结束了长达853年的君主制易卜拉欣·纳西尔成为共和国第一任总统[34]。2008年,新宪法获得批准,穆罕默德·纳希德在总统选举中获胜[35]。2023年9月30日,反对派候选人穆罕默德·穆伊祖以54%的得票率击败了现任总统易卜拉欣·穆罕默德·索利,在马尔代夫总统选举第二轮决选中获胜。[36]
马尔代夫强调发展国民经济,实行小规模开发型经济政策渔业、旅游业和航运业为经济的三大支柱,是外汇收入和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该国的发展受到陆地矿产资源缺乏、农业部门扩张范围有限以及容易遭受自然灾害和环境危害的制约。[24][37][38]其次,外部捐助者援助一直是发展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尔代夫的农业主要以椰子和其他木本作物为主,其他农作物种植面积仅约4000公顷。该国为缓解粮食问题而努力发展农业。[39]2022年,马尔代夫国内生产总值为61.765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07万美元。[1]2021年,马尔代夫人类发展指数居世界第90位。[15]
马尔代夫的文化、工艺和传统由其所处的岛屿环境以及周围的海洋决定,也深受各个时代定居在岛上的不同种族人民文化以及印度洋沿岸各种文化的影响。[40][41]当地传统音乐与舞蹈深受东非文化影响,传统饮食受南亚文化影响。马尔代夫以伊斯兰教为国教,居民多为伊斯兰教徒,居民岛上不食猪肉,不饮酒。[24][42]节庆除了当地特有的节日外,马尔代夫人庆祝几乎所有穆斯林的节日。[43]服饰上,马尔代夫拥有富有传统特色的文化服饰。[44]马尔代夫以特色的旅游资源而闻名。著名景点包括夸甘努清真寺及公墓、阿杜环礁、星期五清真寺、图杜佛教寺庙。[16][17]马尔代夫原为英联邦国家,2016年10月决定退出英联邦,2020年2月1日重新成为英联邦一员。马尔代夫是“小岛屿国家联盟”(AOSIS)主要代表国,2015年起担任联盟轮值主席国。马尔代夫是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南盟)的创始成员,也是联合国、英联邦、伊斯兰合作组织不结盟运动的成员。世界银行将马尔代夫归类为中高收入经济体[1][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