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舟双楫

清代书法理论作品
《艺舟双[]》是清代经世学者、作家和书法家包世臣撰写的文论和书论著作。[1][2]它是包世臣撰写的《安吴四种》之一,也是中国书学理论的重要著作。[3][2]
《艺舟双楫》包括了四卷论文和两卷论书,这两者合称为“双楫”。[3]该著作的论文部分多评论了古文作法等内容,亦录所作的书序、碑传等。论书部分则主要叙述了学习书法的经验与心得[4]。其论书部分包括了述书三篇、历下笔谭(后附四则)、国朝九品等内容。[5]在论书中,作者一反清代书坛对于董其昌的偏爱,其书法理论的立足与方法也都与前人不同。[6]该书品评了从汉代到当时的笔法流变,并且对于如何运指用笔也讲得十分详细。[7][8]
《艺舟双楫》对改变清代书法风气具有重要的作用,还对近代的书坛有着很大的意义。[6]

内容简介

《艺舟双楫》“论文”四卷,多评析古文作法和作者所崇向者,亦录所作书序,及碑版等。其中有书信、题词、书跋、诗序、行状等体裁,皆包氏文彩之精华。“论书”二卷(别名《安吴论书》)为阐述学书的方法。上卷分《述书》上、中、下等三篇,及《历下笔谈》、《国朝书品》、《答熙载九问》、《答三子问》、《自跋草书答十二问》、《与吴熙载书》、《记两笔工语》、《记两棒师语》与《论书绝句》等,下卷有《(书谱)辨误》、《删定(书谱)》、《(十七帖)疏证》、《邓石如传》以及诸题跋杂论等,均包氏论书之精华。其中《述书》,上、中两篇叙述了“始于指法,终于行间”的学书经历,而下篇则论述了侧、勒、努等用笔之法。《历下笔谈》分析了书体的演变,指出:“北朝隶书,虽率导源分、篆,然皆极意波发,力求跌宕。凡以中郎既往,[zhōng]、梁并起,各矜巧妙,门户益开,踵事增华,穷情尽致。”“北碑体多旁出,《郑文公碑》字独真正,而篆势、分韵、草情,毕具。其中布白本《乙瑛》、措画本《石鼓》,与草同源,故自署曰:草篆,不言分者,体近易见也。”可见其崇尚碑学的书艺观点。《国朝书品》把清代书家分为神品、妙品、能品、逸品、佳品五类,而妙品以下,各分上下,共为九等。列“神品”一人,为邓石如的隶书和篆书,“妙品”上一人为邓石如的分书及真书,“妙品”下二人为刘墉小真书、姚鼐行草书,“能品”上、下共三十人,“逸品”上、下共三十一人,“佳品”上、下共三十二人,合计为九等,共“九十七人,重叠见者六人,实九十一人。”而于《答熙载九问》、《答三子问》、《自跋草书十二问》等文,则以问答的形式,详细地阐述了关于真、草、隶、篆等各个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