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鼐

清代散文家
[nài](nài)(1731-1815年),字姬传,又字梦谷,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清代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1][2]
雍正九年(1731)十二月二十日,姚鼐生于安徽桐城县城南门树德堂宅。幼时受理学熏陶,成年后师从刘大[kuí]乾隆十五年(1750年),姚鼐中江南乡试乾隆十六年后(1751年)五次礼部会试均失败。此间,姚鼐游历各处,留下众多文章诗作,如《出池州》《江上竹枝词》等。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姚鼐进士,三年后散馆改主事,曾任山东湖南副主考,会试同考官。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姚鼐破格进入四库馆充[zuǎn]修官。后因受到纪昀戴震等人排挤,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秋,姚鼐借病辞去职位,终不入仕途。[1]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至嘉庆二十年(1815年),四海讲学于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等,致力于教育和精研学问,长期传授古文法,弟子遍及南方各省。[3]嘉庆十五年(1815年)九月二十三日(公元纪年10月25日)卒于南京钟山书院,葬于桐城杨树湾。[1]
姚鼐善写文章,提倡文章要“义理”“考证”“辞章”三者相互为用,此论成为桐城派的写作纲领之一。[4]姚鼐又提出“阳刚”“阴柔”文章风格论,为文章写作提供新思路。[5]同时,在书法方面,姚鼐遵帖学之风,守正创新,自成一派,字里行间文人气息浓厚。在诗歌上,姚鼐取法唐宋,诗风清举,著有《惜抱轩诗文集》,编有《古文辞类纂》等。[2]在教育方面,姚鼐引导士人积极向学,致力于转变世风、学风。[6][7]

人物生平

幼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