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石如

清代著名的书法家、篆刻家
邓石如(1743-1805),安徽怀宁人,原名琰,字石如,[1]号完白山人、完白、故浣子、游[]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2]清代著名的书法家、篆刻家,尤善篆、隶。[1]曾国藩康有为称之为“千年来之集大成者”“千年一人”。[3]
邓石如出生于寒门,祖、父均酷爱书画,皆以布衣终老穷庐。[3]9岁时读过1年书,停学后采樵、卖饼饵糊口。之后靠写字、刻印谋生,期间研习碑拓,苦练隶书等书体。17岁时,他的篆书就已名誉乡里,在当地小有成就,邓石如也因此开始了以书刻养家的日子。32岁时,邓石如结识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梁巘,梁巘大赞邓石如的篆刻和书法,将他推荐到江宁的大收藏家梅鏐的府上,临摹古代石刻拓本,系统学习篆体、隶书等书体。[2]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户部尚书曹文六月入京都,邀其同往。进京后,邓石如以书法响誉书坛。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在两湖总督毕沅处做了3年幕僚张惠言包世臣都曾向他学习书法。[3]
作为清代书坛的碑学大师,邓石如对清代碑学的兴起和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后世学者影响深远。[1]代表作有《完白山人篆刻偶成》《完白山人印谱》《邓石如印存》等。[3]其晚年隶书《新洲诗轴》在汉隶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笔力雄健,结体宽博,是书法史上的隶书精品。[1]

人物生平

原名琰,安徽怀宁县白麟[fàn](今安庆市宜秀区五横乡白麟村)邓家大屋人,因避仁宗讳,遂以字行,少读书,好刻石,仿汉人印篆甚工。出生于寒门,祖、父均酷爱书画,皆以布衣终老穷庐。九岁时读过一年书,停学后采樵、卖饼饵糊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