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爆炸

核裂变或核聚变瞬时释放巨大能量的爆炸现象
核爆炸(英语:nuclear explosion[2])是某些物质的原子核发生裂变或聚变的连锁反应,在瞬时释放出巨大能量,形成高温高压并辐射多种射线的爆炸现象。[4]核爆炸反应释放的能量比炸药爆炸时放出的化学能大得多,并且是在微秒量级的时间内完成的。[5]
核爆炸方式有空中爆炸、地面(水面)爆炸、地下(水下)爆炸。主要的核武器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等,[6]其中核爆炸核爆炸装置是依靠核装料内原子核的链式裂变或自持聚变反应,瞬时释放巨大能量而形成爆炸的装置,主要由核部件、炸药爆炸系统、核点火部件及相应的结构件组成。[7]全面禁止核试验后,人们采用了大型电子计算机模拟试验代替实际的核爆炸试验。[8][9]
核爆炸产生的辐射和放射性碎片对人体有害,可能导致中度至重度皮肤烧伤、眼睛损伤、放射病、辐射诱发的癌症,甚至可能导致死亡,具体取决于人距爆炸半径的距离。[10] 核爆炸还会对气候产生有害影响,持续数月至数年。卡尔·萨根 (Carl Sagan) 等在 1983 年的一篇文章中声称,核战争可能会向大气中释放足够多的粒子,导致地球变冷,全球农作物、动物和农业消失——这种效应被称为“核冬天”。[11][12]

简史

第一次人造核爆炸于1945年7月16日凌晨5点30分发生在美国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的白沙导弹靶场。该原子弹内爆型。[13][14][15]其爆炸力为2万吨TNT当量。[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