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周

唐朝初年名臣
马周(601年-648年),字宾王,清河[chí]平(今山东茌平县)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1][2]
马周出生于唐博州清河郡茌平县(今山东茌平),幼时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熟读典籍。唐高祖武德年间,马周补任博州(今山东省聊城市官学助教官,但常因饮酒误事被斥责,于是他辞去官职辗转来到长安,客居中郎将常何家中。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马周替常何草拟奏章而被唐太宗赏识,提拔为监察御史。期间马周多次上书言明朝政得失,皆被唐太宗所采纳。唐太宗征伐辽东期间,马周与高士廉刘洎一起留在定州辅佐太子李治太宗归来后,马周被提拔至中书令吏部尚书,之后又出任银青光禄大夫。贞观二十二年(648年),马周因消渴症[a]病逝,享年四十八岁,死后被唐太宗追赠为幽州都督,陪葬昭陵唐高宗李治继位后,马周又被追赠为尚书右仆射、高唐县[2][4]
马周在贞观年间针对唐朝初期存在的各种问题多次上书,在奏章中进行利弊分析,并提出对将要发生的事情进行干预的原则和方法,学者周晓瑜认为,马周所提出的政论为贞观年间的政治改良和“贞观之治”的形成和延续发挥了积极作用[5]。毛泽东评价马周所作《陈时政疏》为“贾生治安策》以后第一奇文》[6]”。除此之外,唐代以后出现了有关马周的诗歌、小说和杂剧,反映出不同时代的特征,传达着不同时代的社会氛围中士人的心声[7]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