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振

唐朝将领、宰相
郭元振(656年-713年),名震,字元振,以字行于世,魏州贵乡(今河北大名)人。唐朝武将、宰相。[1][2][3][4]
郭元振出身于太原郭氏,少时风流倜傥,身怀远大志向。[8][3][1]十六岁入太学,十八岁进士及第,授通泉(今四川射洪)县尉,后因进献《宝剑篇》得到武后赏识,历任右武卫[kǎi]参军及奉宸监丞。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郭元振出使吐蕃,上疏离间吐蕃之策,后迫使吐蕃大将赞婆[a]归降,次年因军功升任主客郎中[b]大足元年(701年),吐蕃、突厥联军进犯凉州(今甘肃武威),郭元振出任凉州都督,逼退联军,其治理凉州五年,西拒吐蕃,北御突厥,大兴屯田,促进凉州安定发展。神龙二年(706年),郭元振升任左骁卫将军兼检校安西大都护,并与西突厥乌质勒部通好,后出任金山道行军大总管。睿宗李旦继位后,郭元振被召为太仆卿,次年升任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爵封馆陶县男,后改任朔方军大总管,修筑丰安(今宁夏中卫)、定远城(今宁夏平罗)。先天二年(713年),复任同中书门下三品,后助玄宗李隆基诛杀太平公主,因功被封为代国公。同年十月,玄宗李隆基前往骊山巡视军队,因军容不整被流放新州,后因玄宗上尊号被特赦,改任饶州司马,不久郭元振病逝于赴任途中,终年五十八岁,后被追赠太子少保。[1][2][3][4][9][10]
郭元振才华出众,著有文集二十卷,《定远安边策》三卷、《安邦策》一卷及《九谏书》一卷,此外《全唐文》收录其奏疏五篇,《全唐诗》收录其诗作二十三首。[5][11][12][13]刘昫在《旧唐书》中认为,郭元振以儒生之身出任武将,驱逐游牧民族的威胁,维护国家昌盛太平,可谓以武功及文德治理天下。[14]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