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糖饮料

含有糖分的非酒精类饮料
含糖饮料(sugar-sweetened beverages),是指在制作饮料的过程中人工添加糖,且含糖量在5%以上的饮料,包括含糖的碳酸饮料果蔬汁饮料、运动饮料茶饮料含乳饮料、植物蛋白饮料和咖啡饮料等。[2][3][4]
1879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科学家在实验中首次“意外”发现糖精。1884年,糖精产业化并正式推向食品市场。1937年,第二代人工甜味剂甜蜜素诞生,1949年获得美国FDA批准并正式投放市场。1965年进化到第三代,紧接着在1967年发展到第四代安赛蜜。1976年第五代三氯蔗糖诞生。[1][5]

原料历史

1879年,美国人C.Fahlberg 和I.Remsen发现了第一代甜味剂——糖精,1884年,糖精产业化并推向市场,也是最早投入商业应用的人工甜味剂。曾经一段时间,出于对安全性的质疑,糖精曾被多个国家拉入“黑名单”。直到上世纪90年代,糖精的安全性才逐渐被论证。之后在1937年发现了甜蜜素,并于1949年获得美国FDA批准并正式投放市场。[5]
1965年,美国化学家Schlatter发现了阿斯巴甜。次年,德国赫斯特公司发现了安赛蜜。1967年发展到第四代,安赛蜜在高浓度时有金属感苦味,长期过量摄入可能导致肝脏、肾脏功能受损。1976年,第五代三氯蔗糖诞生增加了肠易激综合征的可能性。[1]在1981年,阿斯巴甜被美国FDA正式批准在食品中使用。1983年,英国批准安赛蜜用于食品工业中1991年,美国FDA撤销了禁用糖精的提议。1988年,美国批准其在食品中使用。而后,三氯蔗糖纽甜,分别在1976年、1993年问世,被业内认为是第五代甜味剂。2000年,美国国家毒理学计划作出决定,将糖精从“潜在致癌物”名单中剔除,含有糖精的食物再也不用挂着警示标志。2010年美国环保署将糖精从有害化工品名单剔除。[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