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桑比克

位于非洲东南部的总统制共和制国家
莫桑比克共和国(葡萄牙语:A República de Moçambique;英语:The Republic of Mozambique),简称莫桑比克(葡萄牙语:Moçambique;英语:Mozambique),位于非洲东南部,南邻南非斯威士兰,西界津巴布韦赞比亚马拉维,北接坦桑尼亚,东濒印度洋,隔莫桑比克海峡马达加斯加相望,海岸线长2630千米。莫桑比克现有10个省,面积799380平方千米,人口3390万(2023年)。[1][7]莫桑比克全国约有60多个部族。主要部族是马库埃-洛姆埃族(GRUPO MACUA-LOMUE),约占总人口的40%。[4]28.4%的居民信奉天主教,17.9%信奉伊斯兰教[1]首都为马普托市(Maputo)。[4]
莫桑比克的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沿海地区大多为低地和平原,西北地区为高原和岛山,介于这两种地形之间的是高地或台地,其中,高原、山地约占全国面积3/5。境内海拔最高点为宾加山,海拔2436米[17]。属热带草原气候,10月至次年3月为暖湿季,4月至9月为凉干季。全国各地的湿度和降水量差异很大,尤其在南北之间。[1][18]莫桑比克历史上的第一批居民是以捕猎和采集为生的桑族人,他们是科伊桑人的祖先。从公元1世纪到4世纪,大量讲班图语的人们从北方迁徙而来。[19]从公元9世纪开始,斯瓦希里-阿拉伯人在海岸地区建立了贸易仓库,同内陆国家进行贸易。[20]13世纪,马绍纳人在现津巴布韦和莫桑比克一带建立莫诺莫塔帕王国,16世纪初国势渐衰。1505年莫桑比克遭葡萄牙殖民者入侵,1700年沦为葡的“保护国”。1752年由葡总督进行直接统治,时称“葡属东非洲”。1951年,葡将其改为“海外省”。殖民统治时期,莫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进行了顽强的斗争。1974年9月7日,莫桑比克解放阵线(简称解阵党)同葡政府签署了关于莫桑比克独立的《卢萨卡协议》。1975年6月25日正式宣告独立,成立莫桑比克人民共和国。1990年,改国名为莫桑比克共和国。独立后,莫桑比克全国抵抗运动(简称抵运)长期进行反政府武装活动。1992年10月4日,莫政府和抵运在罗马签署了和平总协议,从而结束了长达16年的内战。2019年10月,莫顺利举行第六次大选,解阵党赢得议会250个议席中的184席,纽西以73%的得票率蝉联总统。[1]
莫桑比克具有广泛的文化和语言多样性,在传统文化方面与坦桑尼亚马拉维赞比亚津巴布韦南非等诸多邻国相似。该国有专属的成人礼仪式和丧葬文化。[21]木雕是莫桑比克最著名的传统艺术,许多莫桑比克人至今还从事于这种艺术。[22]当地有1000多种传统舞蹈,每个部落、地区、村庄都有自己的特色舞蹈。[21]截至2023年,该国有马皮科舞、廷比拉、古勒瓦姆库鲁三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3]莫桑比克岛于199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4]该国代表性人文景点有马库提灯塔、基林巴斯群岛等,自然景点有因哈卡岛、尼亚萨特别保护区、马普托大象保护区等。[11]
莫桑比克是联合国宣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和重债穷国。[1]独立后虽然在发展民族经济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5],但因受连年内战、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经济长期困难。[1]经济以农渔业为主,有六大经济作物,包括腰果、棉花、甘蔗椰子、茶和剑麻[25]工业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约24%[1],主要门类是加工工业,有铝加工、制糖制茶、粮食及腰果加工、卷烟、榨油、纺织、水泥、炼油、电池及轮胎业等,主要集中在马普托、贝拉和楠普拉等市。[18]2022年,莫桑比克GDP为182亿美元,人均GDP为550美元。[1]2022年上半年莫桑比克人均GDP增长1.0%,贫困率小幅下降,从2021年的64.5%降至2022年的64.2%。[26]莫桑比克近年来债务略有下降,从2021年占GDP的106.4%降至2022年的102.6%。[26]
莫桑比克奉行“广交友,不树敌”的独立、不结盟外交政策,主张在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平等、互不干涉内政和互利的原则基础上与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重视睦邻友好和地区经济合作。莫桑比克是联合国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不结盟运动、英联邦、伊斯兰会议组织、环印度洋地区合作联盟葡语国家共同体和非洲联盟成员国。同119个国家有外交关系。2023年1月1日起担任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3月担任安理会轮值主席国。[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