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征祥

中国近代外交官
陆征祥(1871年6月12日-1949年1月15日),原籍江苏省太仓县,出生于上海市。他是中国第一代职业外交家,也是一位天主教本笃会修士、神父。[1][4]
1890年陆征祥毕业于上海广方言馆,被保送至京师同文馆学习。因成绩优秀,陆征祥被许景澄选中担任驻俄使馆翻译,此后开启外交生涯。[5][2]1912年3月25日,陆征祥由驻俄外交代表升任民国第一任外交总长。[6]1912年6月15日,陆征祥被袁世凯提名为内阁总理,并于1912年6月29日任命为国务总理。[7]1913年因为中俄协约问题,陆征祥向袁世凯请辞外交总长一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袁世凯又任命陆征祥为外交总长,陆征祥最终代表中国政府签署了《二十一条》。[6]1919年,陆征祥代表中华民国率代表团赴法国参加巴黎和会,拒签对德和约后,1920年7月13日北京政府免去陆征祥外交总长职务。[8][9]1921年初因妻子病重,陆征祥携妻赴瑞士疗养。[10]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陆征祥以“木兰”为笔名主编了《益世报海外通讯》,以此来呼吁世界人民支持中国人民反抗侵略者的正义斗争。[4]晚年,陆征祥隐居于比利时圣安德隐修院,著有《回忆与思考》《人道主义的会和》等书。1945年陆征祥被教廷封为圣安德鲁修道院名誉院长,以嘉奖他虔诚的宗教信仰和不畏纳粹强权的精神。[4]1949年1月15日,陆征祥病逝,享年78岁,[8]安葬于圣安德隐修院。[2]
陆征祥自21岁进入外交界,至56岁离开,亲历了中国甲午战争巴黎和会[11]作为清末民初重要的外交家,陆征祥历任翻译、荷兰公使、和会使节、驻俄罗斯部长兼外交部长。[12]陆征祥主掌外交其间,民国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和外交职能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使相当多的外交家长期服务于外交战线,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一支专业外交家队伍。[13]陆征祥在1912年10月8日国会提出了外交部官则,并对外交部进行了改组,这些对推动中国外交近代化的步伐起到重要作用。[13]申报》1948年4月15、16日专发的《谈陆征祥》一文中,对陆征祥的一生作了客观的评价,称他是“忠”之魁首,又是“奸”的班头。[9]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