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抬头

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
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二月二,又称为春耕节、龙头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1]“龙”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逢农历二月初二,代表龙角的角宿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称为“龙抬头”。[4]
龙抬头的相关传统最早可追溯到伏羲时代。[2][5]其起源于唐代,与中和节的创设有密切关系。至宋代,二月二依然沿袭唐代风俗,且与唐代相比,其流行范围和热闹程度更盛。[6][7][8]元朝时期,二月二就明确为“龙抬头”这一称谓,在继承前代节俗的基础之上,根据二月的节气、物候、月令宜忌不断丰富发展而成,在这个过程中,它吸纳了既有节日——惊蛰春社的传统行事,从而成为一个活动多样、内涵丰富的春天的节日。明清时期,龙抬头的影响范围更为广泛,习俗和活动也变得更加多样和丰富。[9][10][11]现当代,龙抬头从一个内容相对单调、娱乐元素丰富的节日,转变为一个以崇龙祀土、驱害虫、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生活康宁富有为核心内容的多元化节日。[1][2][11]
龙抬头节日中的习俗众多,由于地域差异,南北习俗也有不同特色。北方的习俗大多与龙相关,主要以围仓、剃龙头、吃龙食、引钱龙等为主;南方则以祭祀土地、食社饭、喝社酒、看社戏等为主。[2][1]其习俗表现了当时人们对农业丰收的强烈期盼和对人身康宁的热切希望、对富裕生活的追求,同时也是对社会关系的重要协调,对中华民族和中华传统文化而言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1][2][11][12][13]

名称及含义

龙抬头又称为二月二、春龙节等,其由来与中国古代的星象观测和农业节气有关。古人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将其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称为东方苍龙。每逢农历二月初二,当日21时以后,角宿上的两颗星角宿一和角宿二(代表苍龙的两只犄角)从东方的地平线上浮出,人们认为这代表“东方苍龙”之首,故称“龙抬头”。[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