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节

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
中和节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一,[1]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其源于唐代贞元五年(公元789年),[2]唐德宗李适倡议,时值宰相李泌设计而成,是当时朝廷承认的三大节日之一。[3]
中和节兴盛之时不仅有祭句芒神、献农书、裁度等节俗,[3]还衍生出了中和宴、中和乐等活动。元和二年(807年),随着唐德宗的去世,唐宪宗李纯下诏停办中和宴,此后中和节开始走向衰弱,只剩相关习俗和活动得以保留。[4]随时间推移,中和节逐渐被人淡忘,将其与“龙抬头”混淆。[3]至近现代,仅剩山西省临汾市云丘山永济市等少数地区仍在传承延续。[5][6]2011年,“云丘山中和节”和山西永济的中和节“背冰”习俗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6][7]
中和节是一个围绕春季特性、表达中和理想及重农倾向的节日,[3]它的成立与当时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德宗对于其治理国家的理想化追求,[8]承载了上自君王下迄百姓“致中和”的共同愿望。[3]

节日由来

中和节源于唐代贞元五年(公元789年)[2],由唐德宗李适倡议,时值宰相李泌设计而成。[3]据《新唐书·李泌传》[9]和《旧唐书·德宗纪》[10]等史籍记载,当时每个月的最后一天称为“晦日”,而正月的晦日格外受到重视,被称为“晦日”抑或“晦节”。由于当时上巳节寒食节时间相近,导致二月出现“春无公会”的现象。[3]唐德宗又觉得将“晦日”作为节日不太吉利,于是便将农历二月一日设立为“中和节”取代了正月晦日,[1]成为朝廷承认的三大节日之一,并且百官可休假一天。李泌又为中和节设计了一系列风俗活动,得到德宗认可后著于法令,颁布实施。[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