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社

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之一
春社是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之一,主要用于祭祀土地神。春社的时间一般为立春之后的第五个戊日,在民间也有二月初二、二月初八、二月十二、二月十五之说,春社有各种娱乐活动,有敲社鼓、食社饭、饮社酒、观社戏等诸多习俗。[3][1][4][5]
原始社会的农耕时代,人们对土地十分崇拜,每年都举行祭祀土“共工地神的活动。古代社日一年两次,春天举行时叫“春社”秋天举行时叫“秋社”。春社在甲骨文中就有记载,是中国最为古老的节日之一,距今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据学者考证,春社起源于三代,初兴于秦汉、传承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唐宋,衰微于元明及清。春社古无定日,具体日期是通过“占卜”的方式确定的。不过,唐朝之后,春社的日期开始固定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在先秦时,春社时间较长,春季时对于土地的祭祀都可以称之为春社。春社的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用来祭祀土地和祖先,另一部分则是更重娱乐的春嬉,是当时的人们发泄欲望的狂欢节日。元朝时,春社开始衰落,在中国整个节日文化体系中乃至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大大下降。在北方,春社渐渐与二月二青龙节结合,而在南方则与土地庙、城隍庙结合。甚至原先社日时的一些禁忌,也被归入二月二青龙节。[1]
春社祈谷,祈求社神赐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合社平安,寄托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求,是农耕文化的一个代表性符号,也是各社区综合实力的一次检阅与展示。[6]2021年5月,高要春社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7]

节日名称

原始社会的农耕时代,人们对土地十分崇拜,每年都举行祭祀土“共工地神的活动。而“社”就是土地之神。《左传·昭二十九年》: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后土为社。”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就是社日,祭祀活动则统称为过社。古代社日一年两次,春天举行时叫“春社”秋天举行时叫“秋社”。春社祈谷,祈求社神赐福、五谷丰登。秋社报神在丰收之后,报告社神丰收喜讯,答谢社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