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伯谦

北洋水师将领
方伯谦(1854年1月14日-1894年9月24日),字益堂,祖籍福建省侯官县(今属福州市),晚清北洋水师将领,济远舰管带。[1]
方伯谦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敏。同治六年(1867年),方伯谦考入福建船政后学堂,毕业后进入“建威”练习船开始航海实习,后历任“伏波”舰正教习、“长胜”舰大副等职。光绪二年(1876年)被选中前往英国留学,进入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学习行船理法。光绪六年(1880年)三月,方伯谦留学期满回国,充任船政后学堂正教习,“扬武”练习舰教习,并加参将衔。光绪八年(1882年)正月,方伯谦调任北洋水师“镇北”炮舰管带,两年后调任北洋水师“威远”练习船管带,为了加强海防,还督修了旅顺炮台。光绪十一年(1884年),方伯谦调任新购巡洋舰“济远”号管带,因“援护朝鲜”有功,升补游击,并赏戴花[líng]。光绪十四年(1888年),在北洋舰队正式组建成军的过程中,方伯谦参与研讨北洋海军章程,次年充署北洋海军中军左营副将。光绪二十年(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方伯谦率“济远”等舰执行护航任务,并上书李鸿章,提出防备日本从海上入侵中国的建议。同年七月,甲午战争爆发,方伯谦在黄海海战中率领督带的“济远”舰最先退出战场。八月二十三日,方伯谦因“临阵退缩,牵乱队伍”之罪,于八月二十五日被斩首,棺木运回福州安葬。[1][2][3][4]
方伯谦被杀,引起海军内外震动。关于其是否临阵脱逃一事存在较大争议,学者范文澜、郑昌淦、林增平等人都认为方伯谦属临战逃脱[5],而学者张荫麟季平子等人则表示应肯定方伯谦在海战中的表现,他的被杀实属冤案。[6][7]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