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海战

1894年中日海战
黄海海战,也称中日甲午海战大东沟海战,是1894年9月17日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北洋海军和日本联合舰队主力在黄海北部大东沟海域进行的重要海上战役。[1][2][3]
19世纪后期,日本意图侵略和中国沿有宗藩关系的朝鲜,实现其对外扩张计划。[4]1894年3月,朝鲜内乱,遂请求清政府出兵,清政府政府随后决定派兵进入朝鲜代为镇压。此时,日本亦趁机派兵入朝。朝鲜内乱平定后,日本意图迫使清政府撤兵,双方形成对峙。[5][6][7]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在丰岛袭击清军,中日甲午战争爆发。[8]9月17日,丁汝昌北洋水师主力护航清军在黄海大东沟海域登陆后,与日军联合舰队遭遇。[9][10]军备处于劣势的北洋海军被迫首先开火,海战初期陷入炮战困境。之后,北洋海军发起近战,一度逼近日本舰队,并且对多艘日本军舰造成了损伤。之后,北洋海军遭受腹背夹击,逐渐陷入了对其不利的局势。[11][12][13][14]黄海海战历时近5个小时,北洋水师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艘军舰,“来远”受重伤,阵亡4位舰长,死伤官兵约千人左右。日本海军伤亡官兵为298人,多艘战舰重创,但未沉一舰。[15]
黄海海战之后,北洋海军实力大损,丧失了黄海海域制海权。此后,清政府被迫放弃“海守陆攻”的战略,继而李鸿章命令北洋舰队全部驻威海卫实行“避战保船”的方针,退居威海卫。在之后的威海战役中,已经受到重创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对甲午战争的后期战局起到重要影响。同时,中日海军在此战中的战术和指挥的实践,对世界近代海军的装备发展及海战理论等,均产生了较大影响。[16][15][17]学者戚其章在其《甲午战争史》专著中认为,“在这次海战中,北洋舰队以弱敌强”,并评价“中国广大海军将士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将永远彪炳史册”。[18]

战役背景

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