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性

法国哲学家西蒙娜·德·波伏瓦的社会学书籍
《第二性》(法语:Le Deuxième Sexe)是法国哲学家、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先驱西蒙娜· 德· 波伏瓦(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所创作的社会学专著,于1949年由法国加利马出版社出版。[1]该书为女性解放提供了扎实深厚又切近实际的理论武器,此书在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中及之后被女性主义者们视为“女权圣经”。[5]
全书共两卷,第一卷《事实与神话》从生物学角度、弗洛伊德的女性观、女性在历史上的地位,以及诗歌和文学中的女性神话出发,考察了人类对女性形象的历史想象。[6]第二卷《体验》则是从女性的现实处境出发,分析女人从童年到老年的身心发展,所经历的各种不同的境遇(婚姻、为人母、社交、妓女、中老年)及其局限,并以关于女性的独立作为全书的高潮部分,探讨了当今女性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获得解放,从而踏上自由之路。[5]《第二性》是波伏瓦影响及传播最广的论著,其将存在主义与性别研究相结合、深刻地剖析了性别制度与文化是如何对女性产生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影响。[1] 此书中存在的女性主义思想在女性主义的理论发展中起到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引导全球女性主义理论走向深入和多元;在实践上,其传达的女性主义思想也深刻影响并激励了法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女权运动。[5]
《第二性》的中文译本最早是1972年由欧阳子翻译、台湾晨钟出版社出版的《第二性——女人(第三卷:正当的主张与迈向解放)》,其选译了第二卷部分章节;中国大陆的第一个译本是1986年桑竹影,南姗译,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第二性——女人》,该译本对《第二性》的第二卷内容进行了比较完整的翻译;1988年王友琴邱希淳等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的《女人是什么》相较于台湾译本更为准确、流畅,但该译本也只译了《第二性》的第二卷;中国第一本全译本是1998年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的《第二性(全译本)》该译本尽可能详实的翻译了《第二性》一书,但仍然存在的遗憾是,其根据的是学界颇有争议的英译本《第二性》,而非法语原著进行译文工作;2011年郑克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第二性Ⅰ、Ⅱ》两卷本的特点则是其根据法版《第二性》原文进行翻译,完全忠实于原文;2013年邱瑞銮译,台北市猫头鹰出版社出版的《第二性》亦是基于法文原著进行直译,与郑译的区别在于:一方面,相较于郑克鲁翻译家的身份,邱瑞銮是哲学系出身;另一方面,邱瑞銮本人女性的身份能够有助于贴近于波伏瓦本来想要表达的那种女性主义的分析立场。[4]

作者介绍

西蒙娜· 德· 波伏瓦法国的文学家、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先驱[5]法国女权运动的代表人物[1]。她一生著述颇丰:文学创作有小说《女宾》(1943) 、《他人的血》(1945) 、《人都是要死的》(1946) 、《美丽的形象》(1966) 、《独门》(1967) 以及荣[yīng]龚古尔文学奖的《名士风流》(1954) ,四卷本回忆录《端方淑女》(1958) 、《岁月的力量》(1960) 、《事物的力量》(1963) 、《归根到底》(1972) ;学术创作包括部分随笔和哲学论著,如《模糊性的道德》(1947) 、《第二性》(1949) 、《要焚毁萨德吗?》(1952) 、《长征》(1955)、《老年》(1970) 等。波伏瓦传播广泛、影响深远的论著之一就是将存在主义与性别研究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深刻剖析了性别制度与文化的——《第二性》。这部论著时至今日仍然反映并揭露着全世界亿万女性的生存状况,波伏瓦的论述令人们了解到不公正的性别制度如何潜移默化、根深蒂固地影响每一个(女)人。[5]波伏瓦还是一位积极的妇女运动活动家,她以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女性主义思想。并以个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影响着全世界女性的思想和行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