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碗

流行于清朝乾隆年间的茶具
盖碗,又称三才碗、三才杯,[1]是一种饮茶用的工具,上配盖下配茶托,又被称为“三才碗”,[3]也被定义为是流行于清朝的带盖的小碗。[4][5]盖碗的盖、碗、托三要件暗含“天、人、地”三才意涵,[6]寓意天人合一、天地人和之意,[7]经历了仅有盖和碗的组合,再到由盖、托和碗三部分组合的“三才”盖碗形制的发展历程,集可供单人使用的兼泡茶和饮茶功能为一体。[1]在中国四川成都、云南昆明等地广泛使用。[8]
茶碗由饮食用具演化而来,具体何时演化为专用茶具暂不可考,[2]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曾提到越州瓷碗,[9]唐朝还出现了茶盏,并一直沿用到宋朝[10]宋朝茶盏由前期的造型简单演化为外观繁琐复杂,出现了盏托和茶盏的搭配,[2]明代壶与杯搭配成为饮茶主流茶具,这时以杯代碗,[11]清朝康熙时期早期出现敞口碗、直口碗,中期多为折腰碗,晚期创造了专供饮茶的盖碗,[12]当时称为茶吊,流行碗、盖两件式。[5]茶托方面,自唐朝时已开始使用,相传来自建安年间(780-783年)蜀地一官员女儿所创,明确作为泡茶器具使用的底托出现在宋代,明清时期造型多样,风格奢华。碗上加盖的造型在汉代就已出现,但明确作为茶具使用是在宋代,流行和广泛使用则是在清代[2]宋代盖碗器型基本固定,但没有大量生产。[11]清代“碗+盖”的盖碗样式彻底定型并定名,大范围流行散茶冲泡的方式推动了盖碗茶具的广泛传播。[2]在1921年前后,衍生出碗、盖、托三件式茶具,也称之为“饭贝”,形成了稳定的三件结构并一直沿用至今。[5]
日常品饮或宴客时,泡茶有洗杯、落茶、冲茶、刮沫、巡茶、点茶、看茶、品茶八式。[13]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矾红彩题诗松竹佛手纹盖碗、墨彩籁瓜纹盖碗、黄地墨彩花蝶纹盖碗昭示了清代瓷器的特征。[14][15][16]就其影响来说,盖碗有其文化意义、科学价值、艺术价值。文化意义体现在流变时间长,历史悠久;[2]科学价值体现在陶瓷盖碗具有可塑性和可转换性;[17]艺术价值体现在其兼具审美与实用功能。[11]

历史沿革

在历史不同时期,因茶叶形态的差异导致饮用方法的不同,也衍生出多样的茶茶具。唐代的煮茶法、宋代的点茶法、明代的冲泡法,使盖碗发展经历了从单一的碗到碗和底托的结合再到“盖+碗+托”的组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