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船

起源于南朝的置茶盏承盘
“茶船”,又名“茶托”或“盏托”,亦称茶托子、茶拓子。古代汉族民间流行的一种置茶盏的承盘。始于南朝。其用途以承茶盏防烫手之用,后因其形似舟,遂以茶船或茶舟名之。清代寂园叟《陶雅》中提到:“盏托,谓之茶船,明制如船,康雍小酒盏则托作圆形而不空其中。宋窑则空中矣。略如今制而颇朴拙也。”可见船形茶托出现于明代。在茶具这个庞大的家族中,茶船虽处于从属地位,却不可或缺。此外,黄河故道还有茶船画舫。使游客一面观赏黄河故道两岸风光,一面品相片,吃茶点茶食,享受小曲与戏曲精彩片段。相关经典名句:“一器成名只为茗,悦来客满是茶香。”

起源与发展

茶船始于南朝唐代逐渐增多,由盏托演变而来,据李匡义《资暇录》卷下记载:“始建中(780-783年),蜀相崔宁之女以茶盅无衬,病其烫指,取子承之。既啜而盅倾,乃以腊环子之央,其盅遂定。即命匠以漆环代蜡,进于蜀相。蜀相奇之,为制名而话于宾亲,人人为便,用于代。是后,传者更环其底,愈新其制,以致百状焉。”李匡义认为盏托最早出现于唐代,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喝茶时防止手指被烫而设计的。不过据
茶船
考古材料证实盏托的出现应早于唐代,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时的青瓷耳杯托盘。浙江是青瓷的故乡,大约东汉晚期,成熟的青瓷已在上虞小仙坛一带生产。耳杯系酒具之一,又称为羽觞,因椭圆形杯体两侧装饰有两横耳,后人称之为耳杯。从考古发掘材料来看,东汉既有带单耳杯的青瓷托盘,亦有带双耳杯的托盘,有的出土耳杯中还带有小勺,以备勺酒之用。到了汉代,记载饮茶的史料渐多,特别是在西南一带的四川,当时文人雅士留下不少描写饮茶的文字记载。到了两晋南北朝,茶饮流布更广,茶已在上层贵族之间流行。作为典型茶具的盏托这时已出现,以考古发掘实物为例:湖南长沙沙子塘东晋墓里就出土了青瓷盏托;1975年江西省吉安县考古发掘了南朝齐永明十一年(493年)纪年墓,其中就有青瓷盏托,这些纪年墓出土的青瓷盏托更好地说明饮茶在当时的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