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斯·巴斯德

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
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年12月27日—1895年9月28日),[1]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和化学家,微生物生理学的开创者,被称为“微生物之父”,[2]被誉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之一”。[3]
1822年12月27日,巴斯德出生在法国东部如拉省的多尔镇,巴斯德的父亲是拿破仑军骑兵队的一名退伍军人,退伍后当[róu]革工人,母亲是农家女,路易斯小时候十分喜爱绘画,而且画得很不错。中学时,巴斯德对物理和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4]1847年以化学及物理学论文取得博士学位。通过10年研究提出了分子不对称理论。[5]之后巴斯德研究方向转向微生物,并在1857年到1860年的三年间,巴斯德发现了酵母是活的微生物。得出了发酵是酵母繁殖的结果。由此创立了微生物学。同时对“自然发生说”产生怀疑,并通过公开实验推翻了“自然发生说”。[3] 之后巴斯德通过对微生物的研究,在1865年发明了巴斯德灭菌法。[4] 同年法国蚕病严重影响纺织业,于是巴斯德开始研究蚕病,通过5年的研究,巴斯德建议用去除病卵的方法抑制微生物感染的流行,解决蚕病的问题。[6] 为表彰巴斯德做出的贡献,1973年巴斯德被选为医学科学院院士。[4]1877年开始巴斯德对多种传染病如炭疽病气性坏疽鸡霍乱疔疮骨髓炎产褥感染、猪丹毒和狂犬病等进行研究,[6]通过霍乱病的研究巴斯德于1880年分离出鸡霍乱菌,通过减轻微生物病原的毒力成果研制禽霍乱疫苗,[7]巴斯德相继发明了炭[]减毒疫苗、猪丹毒疫苗。在1882年,巴所德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巴斯德研究多年的狂犬疫苗在1885年在一个9岁的被患狂犬病的狼咬伤的孩子身上试用,获得成功。[6]1887年在巴斯德65岁时,科学院为表彰巴斯德做出的贡献,授予巴斯德选科学院终身秘书长。一年之后巴斯德努力多年自筹巨资创建的“巴斯德研究所”建成,巴斯德担任所长,直到1895年9月,病情严重在巴黎与世长辞。[4]
巴斯德一生成就斐然,提出分子不对称理论,巴氏灭菌法、传染病发生的细菌病因说,发明炭疽疫苗、禽霍乱疫苗,猪丹毒疫苗、狂犬病疫苗等等。[1]奠定现代立体化学基础,开创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学科。[1][5]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