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辅

清朝治河名臣
靳辅(1633年—1692年),字紫垣,辽阳(今辽宁辽阳)人,隶属汉军镶黄旗清代治河名臣。[1]
顺治六年(1649年),靳辅踏入仕途任笔帖式翰林院编修[b]顺治十五年(1658年)升任内阁中书,此后历任兵部员外郎、通政使司右通政、礼部侍郎等。[2]康熙十年(1671年)六月,靳辅首次出任地方官任安徽巡抚[c][4]由于他安徽巡抚任上的优异表现,康熙十六年(1677年)三月,升任河道总督[a]。此时黄河淮河泛滥极坏,多处决口,漕运受到极大的影响。靳辅就任后驻堤建减水坝、疏浚河道、改迁运口,治河初见成效。[5]但因康熙十九年(1680年)、二十年(1681年)仍逢水患,靳辅上书请罪被免职,康熙帝命其戴罪督修河务。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在靳辅的治理下,河归故道、漕运通畅,遂于当年十二月官复原职。此后靳辅同于成龙多次在开下河海口一事上发生争论。康熙二十七年(1690年),靳辅遭遇弹劾被革职,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复职。[6]同年十一月十九日,靳辅病逝于任所,终年六十岁,谥号文襄。康熙四十六年(1709年),追赠其为太子太保,并赐予骑都尉[d]世职。雍正五年(1727年),又追赠其工部尚书衔。[1][7]
学者杨文衡认为靳辅继承了明代潘季驯“坚筑堤防”“束水攻沙”的治河思想,引淮河之水入黄河,以此冲刷黄河积淤的泥沙。[8]靳辅主张黄河和运河分开,开修了中运河,并认为海口段可以适当疏浚[9]学者宋德宣认为靳辅在潘季驯治河思想的基础上,统筹黄河、淮河、运河,联系运道和河道,从全局出发,建立了正确的治河战略,推进了中国古代治河的认识和实践。同时其治河的功绩,使沿河的局面摆脱了水患的危险,奠定了此后八十多年河靖民安的基础,为康乾盛世的出现创造了有利条件。[10]靳辅著有《治河方略》《靳文襄公奏疏》等,是研究清前期治河思想与实践的重要著作。[11][12]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