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

前3世纪至3世纪的中国历史时期
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的一个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东汉两个历史时期,中间被王莽新朝所隔。其中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历经十三帝,共二百一十年;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传十四帝,历一百九十五年。[1][2]
秦末陈胜吴广农民大起义爆发后,沛县江苏省徐州沛县)泗水亭长刘邦闻讯反秦,和楚国项羽等联兵灭掉秦朝后,又于楚汉相争中击败项羽,于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刘邦离世后,朝政落入吕后手中十六年。汉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刘邦庶子刘恒即位为帝,并在此后近四十年间与其子汉景帝一起开创了文景之治,汉武帝即位后,开疆拓土、开辟丝绸道路,西汉国力达到鼎盛。此后又经历了昭宣中兴汉宣帝离世后,西汉朝政开始为外戚掌控,国势逐渐衰落。初始元年(公元9年),外戚王莽篡位称帝,西汉灭亡。[3][4][5][6][7]建武元年(公元25年)汉朝宗室旁支刘秀王莽新朝灭亡后,打败其他农民军势力,建立东汉。东汉初期以“柔道”治天下,致力于恢复生产,接连出现光武中兴明章之治的治世。而汉和帝主政时期(公元92年-公元106年),东汉击败匈奴,重开丝绸之路,国力达到鼎盛。但此后四十年间,东汉帝位更迭频繁,朝政被宦官和外戚接连把持,引发党[]之争。东汉末年,各地割据称雄,汉朝名存实亡。权臣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多年。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曹丕代汉建魏,东汉灭亡。汉朝自此结束。[1][8][9][10]
汉朝最为强盛时,疆域东起库页岛,西到巴尔喀什湖葱岭以西,北至贝加尔湖,南迄南海越南。政治上三公职权持续削弱,东汉时设尚书台为最高决策机构。皇帝有对军队有最高指挥权。法律上总体倾向轻刑慎罚。外交上击败了匈奴,与西域、东亚、南亚、欧洲都有往来。经济上重农抑商,但商业较为繁荣。文化上独尊儒术,出现了史学著作《史记》《汉书》,医学著作《神农本草经》,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数学专著《九章算术》,农学著作《氾胜之书》以及班昭的《女诫》等。东汉张衡还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11][12][13][14][15][16][17]

国号

楚汉时期,因刘邦政权的都城秦朝汉中郡之治所南郑,辖汉中巴蜀之地,被项羽政权封为“汉王”。加之“汉”寓意美好,刘邦建国后,将“汉”定为国号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汉高帝刘邦的九世孙刘秀推翻王莽政权即位称帝,因其是以恢复汉室为名建立的新王朝,新王朝也因此定国号为“汉”。为区分两个汉朝,历史上以它们都城所在位置作为标准,将刘邦所建立的汉朝称为西汉,刘秀新王朝称作东汉;又以建立王朝的顺序作为标准,将西汉称作前汉,将东汉称为后汉。[18][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