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章算术

西汉张苍、耿寿昌整理编纂的数学著作
《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数学典籍,被后世人称为“算经之首”。[1]原书作者不详,但一般认为是西汉张苍耿寿昌整理编[zuǎn]成书,后经过三国曹魏数学家刘徽的注释得以完善。[2]该书共分为九章,一共列举了246个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问题,并给出了解题的思路和答案,包括各种平面和立体图形的面体积计算、谷物粮食和土木工程的比例分配、分数的四则运算以及方程组勾股定理等内容,[3]不仅总结了先秦时代的数学成就,还对后来中国古代的数学以及世界数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4][5][6]《九章算术》的版本众多,而且较为冗杂,[7]以现代郭书春的汇校本为比较流行、较为清晰的版本。[8]

成书背景

社会背景

中国古代数学自从诞生就与传统的农业社会联系在一起,由于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较为重视实用,所以古代的数学具有厚重的实用主义倾向,注重将技艺服务于社会生活,古代人将其视为生活经验的总结,也是某些人的谋生手段。[9]比如在人类的数学知识积累过程中,由于计数物件、商业买卖、天文观测土木工程的需要,产生了自然数、记数法、算术、代数和几何的知识,后期随着工农业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古代人逐渐积累有关的经验知识。[10]基于这样的社会文化,《九章算术》始终处于技术的层面,也是追求服务社会,重视数学知识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遵守匠人技艺的用进废退的原则。[9]《九章算术》中的“九章”最早来源于西周初年周公旦教授贵族子弟的“九数”,这是一种基于整数四则运算的十进位制记数方法。但是由于西周实行“学在官府”的制度,学术的传播范围狭窄。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景象,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数学知识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九数”算法传统也在社会思想解放的潮流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复杂多元的数学知识系统,而先秦的《九章算术》就是这种数学知识系统一脉相承的载体。它在秦末农民起义的战火中损毁,张苍耿寿昌收集遗文残简,进行删补重编,并用当时的语言进行过改造,但它应始终代表着西周“九数”传统的算法式数学在后代的发展。[11]

个人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