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

传统运动养生
气功是中华民族一项历史悠久的健身养生术,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我国古代道家的吐纳、服气、行气、内丹、存思,佛家禅定打坐、观想,医家的导引、按跷及相关食饵、医药、起居等,儒家的修身、养气、坐忘等众多养生理论和方法,都属于气功范畴[1]。以练功注重的手段作为标准,气功可以分成调息功、调身功和调心功[6]
气功的历史悠久,早在5000年前,古人便已懂得运用呼吸吐纳的方法调节阴阳[1]。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便开始有着气功的反应[7]。气功在两汉时期发展的更加具体,理论上也变得更加丰富。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导引养生在士大夫中流行,气功的发展并没有停滞不前[8]隋唐期间,引导在内的按摩疗法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太医署内还有着按摩专科,这也是我国气功史上最早的临床和教学机构[9]宋元时期,气功理论的研究整理,以及气功功法的具体实践,皆有着长足的进步[10]明朝清朝期间,气功更广泛的为医家所掌握和应用,出版了大量的养生著作,推出了种种的气功养生方法,同时武术气功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1]。在民国时期,气功发展处于停滞不前的态势[12]。在21世纪后,国家将气功分成医学气功和健身气功,分别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体育总局领导下开展活动[13]。2001年6月5日,国家体育总局正式成立了健身气功管理中心[14]。2012年9月21日,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成立[15]
气功的国际最高组织为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16],国内则是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和中国医学气功学会[17][18],有着世界健身气功交流比赛[19]、全国健身气功站点联赛[20]中国国际健身气功交流比赛大会[21]等赛事。气功有过华佗李时珍葛洪和钱学森等代表人物[2][3][4][5]

历史沿革

起源